【本報訊】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頭號殺手,每年殺掉一千六百萬人。本港每年有超過三千人因為中風死亡。醫學界數字更證明,近年本港的中風病人,不少人同時有多種可致中風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令中風年輕化;若市民再不注意健康,二十五年後出現腦血管栓塞的患者人數會較現時暴增三倍。 記者:梁洵瑜
中文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昨在記者會上稱,本港每年約有二萬人因中風入院,當中超過三千人死亡,由於目前治療上有很大改良,故死亡人數與十多年前相若,但死亡率已明顯減少;由過去每十萬人有八十人死亡,減少至現時每十萬人有四十人死亡。但他強調,因中風導致殘障及治療等經濟負擔極為沉重,市民必須及早預防。
黃家星分析了沙田區中風人士的資料,發現去年中風者中,同時有多種高危因素的情況較十五年前為多,令中風患者年輕化。此外,去年中風人士中,六成六患者有高血壓問題,較八九年只有四成五,上升近五成;另有三成中風者患有糖尿病,較八九年時增加一倍;並有五成中風者患高血脂問題,情況較十五年前上升一倍半(見表)。
至於中風患者的年齡,去年沙田區中風者平均六十七歲,較十五年前患者平均年齡七十歲為年輕。黃家星說,近年因市民生活愈都市化,「少運動,又食好咗,所謂嘅富貴病就多咗。」不少人都同時患高血脂、高血壓,甚至糖尿病,這些因素都足以令市民提早出現中風危機。
正如現年五十二歲的李先生,七年前(一九九七年)四十多歲時首度中風,當年他每天吸「兩、三包煙」,又飲酒,高血壓兼糖尿病,中風機會大增。中風後生活大受影響,「講少咗嘢,行動唔方便。」原本任職廚師的他無法再工作,而他在去年再度中風,「𠵱家記性唔好,轉個頭都唔記得。」
李先生現已改掉吸煙、飲酒等習慣,進食也戒口。對自己在四十多歲中年就中風,李先生感慨地說:「希望唔好有咁多人中風。」
黃家星強調,中風是可以預防的疾病,如有效控制血壓,即可減少五成中風機會,若降低血脂,也可減少三成中風風險,故市民必須注意飲食,預防高血脂高血糖等問題,運動及戒煙也有利預防中風,否則,他估計在二十五年後,本港市民出現腦血管栓塞的數目,會由現時的二十萬增至六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