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內另一隅是中國傳統室內擺設,昔時的實用品如蚊帳鈎子,今時竟成可供賞玩的民間工藝。朋友解釋,懸掛鈎子的部份鑄有葫蘆裝飾,是象徵吉祥富足,白銅和黃銅兼用,擦亮後色澤分明,古人的生活藝術講究,見微知著。
我趁機選看流蘇絲穗。在劍橋修飾莊院的芝利安特別鍾情古董流蘇,愛其手工精細別具心思,而舊絲線顏色潤澤豔麗,遠比新出商品耐看。店內好幾副流蘇都極具韻味,一副設計簡單,但秋香色配深紫蓮的絲穗,令人看不倦;另一雙有金鯉戲波的絲繡,垂着湖水和藕色的絲穗,顏色正是今年時尚;時尚雜誌大概會稱為peach與turquoise,再配襯一點嬌黃嫩綠,是春天色彩,令我怦然心動。此外還有其他品樣,各有不同情趣,不知何時,這麼多姿多采的室內裝飾遭我們全盤捨棄不用。
我最後挑選的是一對玫瑰紅的流蘇,繫着龍紋青玉,有吉祥雙蝶為額,頂端一粒茶紅琥珀珠子,華麗而凝重。小小一件裝飾品,竟能包含着那麼多的文化,中國的傳統,看來會照亮劍橋的文明。
年輕的老闆娘親自招呼,逐一解釋來龍去脈,和善有禮,夫婦果然是同道中人。小店顯然口碑很好,樓上舖位,顧客卻不少,都為這些不名貴但值得珍惜的點滴精華感到着迷。外國人覺得這些過往的生活用品才最能對文化歷史具代表性,但物件是死的,是對它們身世的認識和了解使它們能活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