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
藏於民間的能量真的不能低估。
南亞海嘯喚起了市民的同情心,一呼百應,人人慷慨解囊,共襄善舉。對有需要的災民伸出援手,市民當仁不讓。正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是人道主義精神,不分彼此,是一種普世主義,對完全陌生但有需要的人,只要是個人能做得到的,大家樂於付出。
各個志願團體、不同社會背景的義工在災難發生後,立即投入賑災工作。正因為有這些長期投入於救援、慈善工作的志願團體,社會動員能迅速進行,喚起了社會各界關注之外,還能直接走上前線救災。因為這些非政府組織一向得到市民信任,由它們呼籲和推動賑災,事半功倍。我想說的是,集腋成裘,除了市民熱心公益之外,還要有大家都信任的中介團體,由它們把個人與集體連結起來,將普通人的一份心意轉化為實際和有意義的行動,使每個人的一分力,能成為龐大的助人力量。
當然,還有大眾傳播媒介。
短時間內,全港總動員,全情投入賑災,乃香港社會長期以來累積的一種社會能量。只要能感動人心,說服群眾他們投入與參與的意義,港人其實是極易合作的群體,人人願意「多走一步」,上下一心,做好建設工作。
市民在賑災活動的表現,剛好跟好些建制派人士近年對港人的批評相反。過去七年,不少人認為港人的集體性格已有明顯轉變,由過去刻苦耐勞,不會諸多要求,近年變為「大聲無準」,動不動上街抗議。有時候,甚至倒果為因,認為特區政府之所以施政困難,乃因為社會上太多噪音,令推行新政策時遇上重重困難。過去幾年,很多人只看見負面的傳媒報道,而忽略了它們的另一面。
問題是:在今次賑災(又或者去年沙士期間)的社會總動員面前,當考慮特區政府施政的種種困難,又怎可以單方面的將問題推到市民心態有變或傳媒圍攻之上?
明顯地,港人並未失去與人合作,同心協力的能力。基本上,港人仍像以往般簡單、率直。只要他們被說服,覺得順氣,港人一樣會全城和應,一齊做好人好事。或者,有人會認為公眾參與(由抗疫到賑災)跟政治是幾碼子的事,無從比較,所以不能從這些社會總動員的經驗裏得出甚麼結論。但我卻想指出,就算社會參與跟政治參與性質不盡相同,從港人抗疫、救災的表現中,起碼能感受得到本地民間的能量──當港人認同工作的大方向,肯定其目標與意義時,他們會響應呼籲,通力合作,人人願意付出,成其好事。誰說港人怨天尤人?誰說香港社會再無團結和維繫力。
問題是:誰能感動群眾?誰能說服群眾某件工作的目標與意義?誰能給群眾說明每一位市民的角色與貢獻?
而為甚麼特區政府總沒辦法號召群眾?
其實,港人的心從來未有冷下來。由抗疫期間的自救與互助,到賑災中的救人,港人總以實際行動去表現他們的心意和參與。這是民間的能量。一個能產生社會與政府之間的協同力的政府,便能闖出一番新氣象。反之,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章隔星期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