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 三十五歲
電影編劇、短片製作導演
我的父親是遠洋輪船長、母親是小學教師。小時候,我在住處對面街的音樂事務統籌處學大提琴,八八年成為第一位在演藝學院修畢四年大提琴課程的畢業生。
在小交響樂團當大提琴手四年後,考獲獎學金到美國紐約的BrooklynCollege修讀音樂碩士,在選修的電影課程當中,我拍攝了一個七分鐘的愛情故事,講述一個女人在丈夫去世後的沉鬱生命感覺,還拿了全年最佳製作獎。由此,我的終身理想由大提琴手轉向導演。
………………………………
我喜歡拍攝寫實題材,曾以一個十七歲華裔少女與十九歲黑人男友合謀把父母勒死、棄屍紐約巿海面的謀殺案作題材,改編電影劇本,獲得楊紫瓊「電影神話劇本創作比賽」優異獎。
二○○二年回港後,我又以港台節目《汶靜的故事》講述中港跨境學童生活,導演許鞍華看後認為我適合與她合作,於是,我們計劃拍攝以中港婚姻為題材的電影。
………………………………
天水圍曾經發生轟動的滅門慘劇,一個香港男人以兇殘手法殺死了來自內地的妻子和兩個年幼女兒,然後自殺。我們認為這件案件是一個很好的社會題材,嘗試進行改編。可能是一種緣份,在籌備的過程中,死者家人很接受我們。我和許鞍華除了到過女死者的喪禮,還到訪她在四川的老家。
在古老農村一幢兩層高的白色磚屋,就是悲劇男主角當年為追求比她年輕二十年的女人所搭建,社會經濟的差距令他在這裏得到人上人的款待,但故事在香港的延續卻是不一樣的情節。在我們眼中,彎着身體在田裏工作的女死者父母,痛傷是那樣無聲無息,在屋裏的一幅舊牆壁上,有用原子筆寫的疏疏落落幾行字,包括某月某日有幾許收成、一隻黑豬生了幾隻小豬,還有是某月某日,女兒被人殺死了。
這是樸實農民對傷痛的真實記憶。我覺得,儘管都知道故事結局的村民不會講一句相關的話,儘管死了女兒的老農民每晚如常看着女兒以前買回來的電視,但我看得見他們的悲傷。
撰文:冼麗婷
照片提供:張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