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巴洛爾(JordanJ.Ballor)
印度洋大災禍的死難人數還在不斷上升,一些重要宗教領袖已急不及待,大搞政治和投機動作。世界基督教協進會以及世界信義宗聯會的總幹事,分別發表聲明,指責美國等國家不肯簽署《京都議定書》。
看不到強烈地震和全球暖化有甚麼關係?他們聲稱,這次災難令人清楚預見,氣候轉變可以對地球造成多大破壞。今時今日,國際社會應付氣候轉變的措施相對不足,最有影響力的一些人還要不斷加以阻撓和破壞。因此地震和海嘯提醒我們,要聽從這項警告。
這種投機行為,證明這些宗教領袖犯下嚴重過失。對於這次災難和餘殃所揭露的問題,基督教團結運動的領袖沒有忠實評估,反而利用海嘯事件,發表激進的環保言論,令人想起去年度災難電影「明日之後」那種誇誇其談。
出現全球暖化和海嘯,我們不應斥責美國,而是要專心解決災難背後各種真正問題。東南亞缺乏經濟發展、基礎建設和通訊系統,不必要地加重了海嘯帶來的苦難。
發生天災期間和前後,採取實際行動拯救生命,發達國家面對的困難要小得多。它們有現成的基礎建設和制度,隨時可以發警報、安排居民疏散,並在災難後建立緊急醫療設施。印度是受影響國家之一,亦了解這項事實,明智地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心知本國民眾目前需要經濟發展多於完美無瑕的天然環境。
相對於印度的立場,宗教領袖的聲明就似是要把災難歸咎於受害國家。基督教團結運動到底應否發出這種訊息?天災過後,暗示印度為環保正統而犧牲發展,會對該國更為有利,是近乎法利賽人那種傲慢,不切合基督教的福音訊息。兩星期前的地震和海嘯那類災難,固然是無法避免,但可以把相關破壞減至最低。箇中關鍵是經濟繁榮和發展,而不是確認《京都議定書》。
海嘯造成大量人命傷亡。基督教團結運動如果要認真探討事件起因和影響,對本身賑濟全球困苦民眾的職責就應該檢討。
這樣,他們也許會發覺到,自己反對自由市場,導致貧窮國家不能擺脫貧困,令國民更易受天災影響。那些宗教領袖亦可能察覺到,耶穌這句話更加切合現時情況:「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馬太福音〉七章四節)
……………………………………………………
作者為美國艾克頓研究所(ActonInstitute)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