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脫卻烏紗 - 李怡

李怡專欄:脫卻烏紗 - 李怡

抽屜裏有一張鄧拓手寫的詩,題目是《訪鄭板橋故居》,詩曰:
「歌吹揚州惹怪名,蘭香竹影伴書聲。一枝畫筆春秋筆;十首道情天地情。脫卻烏紗真面目,潑乾水墨是生平。板橋不見虹橋在,無數青山分外明。」
鄧拓曾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多才多藝,文革前以馬南邨筆名寫隨筆《燕山夜話》,影響甚大,也因這個隨筆專欄而在文革中被批鬥至死。
想起鄧拓這首詩,是有感於林煥光突然請辭的新聞。不管他給的是甚麼辭職理由,這些理由都是他「未脫烏紗」之言,因此不是他的「真面目」。必須「脫卻烏紗」才有「真面目」呈現,必須「潑乾水墨」,即擺脫各種政治得失的羈絆,才能見到一個人的「生平」。
鄧拓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尚有這種體會,那麼難怪林煥光在回答《蘋果日報》訪問時,說辭職當晚「睡得好」,「有一種新天地的感覺,卻沒有不捨得的心情」了。記得林煥光在回歸後有一次曾表示,他最敬重的人物是王丹的母親。這以後他當然不敢這麼說了。「脫卻烏紗」之後,怕可以說些話來顯示他的真面目了吧。
自從九七年回歸,董伯接任特首以來,未任滿而辭職離去的,最先是黎慶寧,繼而是陳方安生,接下來是葉劉淑儀、梁錦松、楊永強,現在則是林煥光。
這些高官除了葉劉淑儀因為力挺二十三條而扭曲事實之外,其他人大約都是因為不願扭曲自己而掛冠離去。即使梁錦松因稅前買車而受到輿論、議員的猛烈抨擊,但筆者仍相信他是誠實的,是不願繼續無法顯出「真面目」而不想再戴這頂烏紗。
上述未任滿而離職的高官,除葉劉之外,在傳媒和議員中都有很高的評價,他們也確實是能幹、有理想、願為市民效力的人。可惜在中國政治文化的侵蝕之下,以董伯為首,特區政府高官已大都戴上烏紗就不能以真面目示人。

如果沒有林瑞麟那種顛倒黑白而仍然臉不紅心不跳的本領的人,是很難日日夜夜戴着假面具做人的。
明明是港府拒絕發簽證給馬英九,馬才不能來港,林瑞麟卻說馬英九自己取消了行程。
明明是中央指令特區政府,拒絕了馬的簽證,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卻說馬英九是香港的好朋友,特區政府歡迎他來港。
明明是香港市民在災後被困布吉,孤立無援,溫家寶卻說中國駐外使館關心及協助香港人。
明明印尼華人在災後被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卻說沒有發生這種情況。
中國的政治文化,除了自己撒謊之外,還要別人也跟着撒謊。
明明港府要拒絕馬英九的來港簽證,卻派遣密使到台灣見馬英九,要求他以公務繁忙為理由,取消來香港。
馬英九的作風,使他對這種要他撒謊的要求非常不愉快,他表示「以我這種的身份地位,不能如此說話。」
筆者也相信,無論中外,從政的人都很難全部說真話。但在西方政治文化中,從政者通常只會沒有把全部真相說出,也就是隱瞞部份真相,但卻不會把黑說成白,把是說成非。但在中國政治文化中,尤其是中共建國後,卻把說假話發揮到極致,以致未脫烏紗者,永遠看不到他的真面目。而香港回歸後,也染上了這種說謊傳染病,以致一個個不想日夜扭曲自己的高官,都只好選擇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