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故事:縮小自己與兒科小病人溝通

醫療故事:縮小自己與兒科小病人溝通

當兒科醫生二十多年的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表示,與兒科小病人溝通時會「放下身段,將自己盡量縮小,用佢哋(小病人)明白嘅語言去解釋」。所以不難發現劉教授經常在兒科病房裏蹲下身子,與小朋友在同一水平視線說話溝通。
劉宇隆於八八年返港前,在英國任職醫生,回港後在港大兒科任職至今已十六年,在瑪麗醫院診治過不少危重兒科病人,他經常為了一些需要移植骨髓的兒童病人,呼籲市民驗血尋找適合骨髓。他主力血液、免疫學及癌症等科目,診治的病童也較多是面對癌症及危重病症的小朋友。
他強調,與病童溝通,令他們明白自己的患病情況,是兒科醫生的職責之一,該系在數年前開始訓練醫生,如何與小病人及其家長溝通。
「生與死,其實十歲八歲的細路仔已開始有抽象意識。」以往有一名十一歲的血癌病童,當聽到醫生說只有四成機會康復後,小孩子的心底裏感到恐懼及彷徨。所以,一旦有孩子患了重病,就一定要尊重他們,向他們解釋發生了甚麼,醫生、家人與病童都要一起面對。
他認為,家長也不能為孩子作所有決定。曾有一名病童,其母不忍孩子再接受治療,但醫生認為仍有機會,就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動員其所有親人,跟他們開家庭會議,最終孩子都得救,完全康復過來。
劉宇隆認為,若醫生能關顧別人感受,代入別人的角色,就較易明白病人的感受,例如一名五歲小病人,最想知道可能是何時可以回家玩玩具,最緊張的可能是家中的機械人;而一個十多歲的少年,或會關心自己能否上大學,這樣就容易打開話閘子。
原來,孩子也會出盡法寶探聽自己病況,「佢哋有時會好直接問醫生,『我可唔可以長大做大人?我將來可唔可以讀大學……』」這都反映他們對疾病的擔心,家長及醫生都應用他們明白的說話,給孩子講解。劉教授的經驗是對七、八歲的孩子,可以用一些比喻的方法解釋,小孩會較易明白,對着十多歲的青少年,就要「老友記」一點,「不要表現得你叻過佢。」
本報記者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