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扶貧須推動經濟增長為本 - 盧峯

蘋論:扶貧須推動經濟增長為本 - 盧峯

特首董建華先生將於本周三發表新一年的施政報告,據各方面的消息透露,董先生今年將會在扶貧方面提出新的措施及構想,甚至可能成立跨部門的扶貧委員會,協助政府制訂不同的扶貧措施,扶貧及改善貧困市民生活是任何社會、任何政府都希望爭取的目標,即使最專制、最無能的政府,也會希望令人民吃得飽、穿得暖。然而希望扶貧是一回事,制訂具體政策、具體措施卻是另一回事,單憑好心及善意不但不能保證消滅貧困,反而可能弄巧反拙,令社會得不償失。
首先,要扶貧或消滅貧窮問題,最關鍵的是經濟持續增長。只有當經濟持續增長、只有當經濟增長比人口增長更快速,社會才可能有額外的資源讓人民分享、社會才有足夠的資源讓貧困的居民得到更豐裕的生活。也就是說,任何扶貧政策、任何滅貧政策的核心都是提升競爭力、提升生產力,只有在生產力及競爭力持續改善的情況下,扶貧政策才可能長期延續。因此,特區政府若真的希望扶貧或長遠的解決貧窮問題,關鍵還是要發展經濟、搞好香港的競爭力。

正由於扶貧政策的基礎是促使經濟不斷增長,任何具體的扶貧措施或政策都不應損害香港經濟的競爭力、都不應削弱香港吸引投資的能力,例如導致加稅或引進新稅項等。試想想若果因為扶貧而迫使政府要加稅,外來投資者便會因為香港的稅率偏高而轉向其他鄰近城市例如新加坡、上海等,而原本在香港的地區總部、金融機構辦事處也會因為香港的稅率不再吸引而轉移到其他稅率較低、稅項較少的金融中心;這樣下來香港不但損失大量投資,更會損失大量跟這些投資相連的高、中、低薪職位,最終特區政府以至整體社會的收入便會不斷下降,即使想要扶貧也會變得有心無力。
除了不應該因為扶貧而導致加稅外,一些徒有虛名但沒有實效的措施如訂立最低工資也不應引入。正如我們一再指出,工資水平高低只能由市場供求來決定,政府的指令是沒有甚麼作用的。假若政府人為的設定最低工資,只會迫使企業及投資者減少人手或是大幅增加工人的工作時數以作補償,又或是透過種種黑市或非法的途徑「剋扣」工資,令工資降回市場的水平。更可怕的是,政府需要花費不少公帑及行政費用監察及實施有關政策。最終的結果是,工人不會因為訂立最低工資而得益,政府的官僚架構卻會因訂立最低工資而進一步膨脹,蠶食更多公帑。像這樣名為扶貧實質上只有官僚受惠的措施,有理由引入嗎?有需要引入嗎?
(圖)訂立最低工資,受惠的並非一般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