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孚
台北市長馬英九被香港特區政府拒絕此時來港,參加港大、科技大學等等的文化活動,引起了陣陣疑雲,雖然中聯辦主任高祀仁事後主動發表談話,說馬英九是香港出生,是香港的好朋友、老朋友,是受到歡迎的,但這歡迎的談話並沒有及時改變馬英九此刻不受歡迎的待遇,儘管港府大有足夠的時間,發出簽證,使馬英九能及時前來赴會,但有關人士卻說,事件已經告一段落,就是說目前就不必談了,等到四月人大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後再說吧。傳說馬英九被拒的原因,是他發表了批評《反分裂國家法》的言論。
這件事情表面上是港府幹的,但這樣牽涉對台關係的事件,不可能是港府所能決定的,如果不是中央最高層做的決定,也至少是較高層人物的主張。事情發生後,反響不佳,驚動了最高層,認為需要補救,這樣才由高祀仁發表歡迎的談話,但又不想承認事情做錯了,就只好原則上歡迎,而不作具體的改正。
北京是很重視《反分裂國家法》的。人大常委通過了立法的草案,但對具體內容卻一直保持秘密,不作任何透露。這時卻派了國務院對台事務的主管、國務院對台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到華盛頓,和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去談這個立法的問題,顯見事情並不簡單。
儘管如此,儘管馬英九把這件事批評為「沒有必要」、「不智」,北京聽來是很不順耳的聲音,但也沒有甚麼可怕,他的批評並不能阻止《反分裂國家法》的通過,而且,他就算在此刻來到香港,發表他的《反分裂國家法》的議論,也不會起多大的作用,何況以他這樣精明的政治人物,到了香港,未必就一定再發這種不受歡迎的議論,這樣的事情事先只要有人作適當的示意,他還會堅決一定要在不相干的場合,發表這不恰當的議論麼?馬英九在台灣是屬於統派人物,應該可以相信,他不會大唱不贊成統一的反調。
在馬英九被拒的前幾天,台北有另一位致力於統一的名流、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高齡逝世。他是和大陸上的汪道涵進行過兩次汪辜會談,建立「九二共識」的名人。所謂「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你可以把中國理解為中華民國,我可以把中國理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現狀,前景是將來總是要統一為一個中國的。他兩人在一九九二年在新加坡會談時一致同意的。這是辜振甫的想法,北京接受了,台灣當政的民進黨近年卻不肯承認這個共識,說根本沒有這回事,但卻依然要這個共識的發明人辜振甫做和大陸交涉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逝世,他們恐怕就更拋棄這個「九二共識」了。
汪道涵在向台灣發出的唁電說:「振甫先生致力於兩岸關係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詞賦,常懷國家統一,私志公義,每與道涵相契。汪辜會談,兩度執手;九二共識,一生然諾。而今風颯木蕭,青史零落,滬上之晤,竟成永訣。天若有情,亦有憾焉。兩岸之道,唯和與合,勢之所趨,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終能秉持九二共識與汪辜會談之諦,續寫協商與對話新頁,庶幾可告慰先生也。」這樣的唁電文采斐然,可圈可點。
……………………………………………………
作者為資深報人、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