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河魨又稱「雞泡魚」,肉質鮮甜,深受日本人歡迎。其實本港水域也常見河魨蹤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在香港水域發現十種河魨,以五種較為常見,其中四種含高濃度河魨毒素,誤食內臟足可致命;專家更在河魨體內發現三種細菌,可利用擴增細菌法,研究大量生產現時極為昂貴的河魨毒素,用作癌症止痛及戒毒藥物。 記者:梁洵瑜
專門研究河魨的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系余振輝博士接受訪問時稱,河魨是本港常見魚類,曾發現十個不同品種,當中以五種較常見,包括又名「香港河魨」(HongKongPufferfish)的「鉛點東方魨」,此河魨屬本土河魨,在日本水域並無發現。「凹鼻魨」是一年四季都在本港水域出現,另有「星點東方魨」、「紋腹叉鼻魨」及「韋氏兔魨」。
該系研究上述五種河魨的毒性,了解河魨的肌肉、內臟(如卵巢)、肝臟及腸等組織含有河魨毒素(鼠單位)的水平,發現只有「韋氏兔魨」無毒,故有些本港漁民在捕捉後也會進食,其餘四種均有毒。
毒素最高的是「星點東方魨」,無論是卵巢、精巢、肝臟、腸及魚皮均含毒性,其中以卵巢的毒素最高,每一克卵巢組織有高達一千個鼠單位的河魨毒素,是安全食用水平(每一克不得超過十個鼠單位)的一百倍,成人只要吃十克、即約四分之一両即可致命。
「鉛點東方魨」的毒性也相當高,超過食用安全十二倍;凹鼻魨的卵巢毒素超標二十、二十多倍,魚皮和魚腸也有毒。余振輝說,雖然四種河魨的內臟均有毒,但肌肉卻無毒,即使含有毒素,水平也不高。
是項研究更在「星點東方魨」、「凹鼻魨」及「鉛點東方魨」體內發現三種細菌,均帶有河魨毒素。該系把細菌擴增及培植河魨毒素,結果在五百毫克的細菌中培植出七十八至一百零五鼠單位的河魨毒素,證明可以透過培植細菌來生產河魨毒素。
他又稱,河魨毒素具有麻醉及止痛作用,現時全球只有兩家生產商,用作試驗為癌症病人止痛及戒毒用途,但由於需要大量河魨才可提取極少數毒素,如生產一毫克毒素則需殺掉數以千條河魨,故河魨毒素價格極為昂貴,外國出產的每一毫克要數千元,內地生產的每毫克也要八百元。
該系副教授余海虎說,目前正研究以哪種培植方法來大量生產河魨毒素,而余振輝則在日本長崎大學水產學部任外國人研究員,專研培植及生產河魨毒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