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一年後壓力浮現 自殺率反彈<br>災難激發求存輕生料減

專家:一年後壓力浮現 自殺率反彈
災難激發求存輕生料減

【本報訊】眼見南亞世紀大海嘯災難中有不少人「求生不得」,誰會在這個時刻忍心放棄自己的生命,走上自殺的不歸路?然而,有不少災區的生還者卻又同時承受着失去身邊親人或朋友的慘痛經歷,難免產生輕生念頭。
有研究自殺的專家預期,海嘯發生後的一段短時間內,整體自殺率會稍微減低,但相信一年後卻會上升。 記者:陳倩雯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昨舉行防止自殺研究會議,來港出席會議的美國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EricD.Caine在會上表示,在世紀大海嘯災難中,災區居民及到旅遊人士奮力掙扎求存的情景,震撼不少人的心靈,激發起人們的求生意志。因此,他相信海嘯發生後的一段短時間內,整體自殺率會較平常低。
不過,偏低的自殺率並不能長期維持。Eric解釋,不少人在經歷災難後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久久未能忘記災難帶來的傷痛,包括失去至親或朋友、多年習慣的生活方式出現重大轉變;加上社會對災難的關注程度逐漸減退,令問題愈見浮現。

情況如九一一事件
故此,他預計在海嘯災難發生後的十二至十六個月後,愈來愈多人因承受不了有關壓力而輕生,自殺率因而反彈,情況就如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後一樣。
Eric認為,由於本港也有不少市民逃過這次海嘯災難,或在海嘯中獲救,因此本港社會有需要關注此問題,而港府及不少民間團體都設立了支援服務,相信有助解決問題。
本港社會福利署臨床心理服務科已設立電話熱線91843775,每日朝九晚十運作,為受海嘯災難影響的市民提供情緒輔導服務,至今收到一百零八宗求助個案,至今收到一百零八宗救助個案。社會服務聯會及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等十二個社會服務機構也連線提供一站式情緒支援熱線1878668。
灣仔區議會及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亦在今日起連續一個月為在港的南亞裔人士提供電話及外展輔導服務。

常發噩夢缺專注力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行政總裁邱浩波表示,過去一周已接獲不少居港南亞裔人士致電求助,其中十多宗個案須進一步跟進,當中有人表示因在海嘯中失去親人而悲慟不已。城市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謝永齡表示,出現創傷後壓力失常的人士會經常發噩夢,並會缺乏專注力及不能入睡,必須透過專業輔導以協助有關人士抒發情緒、放下對死者的回憶及向死者說別離,才可避免悲劇發生。
青年協會「關心一線」至今共接獲一百二十多宗求助,熱線輔導員彭淑嫻表示,初期接獲求助電話主要涉及情緒問題,例如有失眠症狀,暫未有人因此而出現自殺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