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
南亞大海嘯,香港市民積極捐輸賑災,有人表示為香港人的人道精神感到驕傲。其實與此同時,香港人更應反思。平日我們探訪世界各地名山大川、旅遊勝地、休閒熱點時,有沒有想過在這個地球村有大批貧困的村民。
天災激發了我們的人道精神,因為通過威力巨大的傳媒,我們目睹受災人的慘況。地球村內的貧困人士,其實每天都過着困難的生活。潔淨的食水、足夠的糧食、穩固的房屋、電力供應、基本教育、基本醫療等等,這些我們在香港已經視為理所當然是生活一部份的「必需品」,在地球很多角落仍然是短缺。很多貧民並不是在有天災時才需要幫助,他們在平日也需要幫助。
在平日,不用說我們沒有想到千百里外貧困人士的苦況。就是在香港社會內,也有很多被遺忘的貧困市民。當然,香港的絕對貧窮遠遠沒有落後地區那麼嚴重。但貧窮除了物質的匱乏外,還有人的尊嚴、對生命的盼望、自我價值的追求等等。
香港一些「有識之士」對福利和社會援助經常攻擊,就是無視上述的貧困。他們的人道主義不應局限於因天災打擊而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人,他們的人道主義也應該包括平日只有基本生活保障但對人生、對前途失去了希望的貧苦人士。
人道精神是狹隘的、還是寬廣的,關鍵是有沒有相連的公義價值觀。如果沒有公義的價值觀,貧困會被視為個人問題,所以只有真的是在垂死邊緣的人才值得施以援手。天災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被天災打擊的人值得同情,但在一個正常社會,一個貧困的人理應憑其個人努力擺脫貧困。
懷有公義的價值觀,貧困不是個人問題。一個人是否貧困,並不一定是他不努力。在我們社會有不少每天胼手胝足工作的人,其收入不多於被視為基本生活保障的綜援水平。這些人還要生活在貧困之中,是公義嗎?
在落後地區的貧窮人士就更多是努力工作。一個出生在中國西南或西北山區貧困地區的人,從出生開始就已經缺乏所有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生活保障。他們每天要走幾小時、數以十里計的路才能找到一點潔淨的食水,難道不比我們努力嗎?縱使他們想讀書,但方圓十里沒有學校、又或者學校設施和師資非常落後,他們又有甚麼方法掌握知識以改變命運。
活在孤立山區的貧民以外,在落後地區的大中小城市,每日都有不少工人可能用十二小時工作去掙一兩美元的工資。他們被趕出廠門後就會變成城市的貧民,難道能夠說他們不努力嗎?
面對這些貧困情況,如果富裕的國家、富裕的地區、富裕的階層視若無睹,沒有扶貧的承擔,其實不但是沒有人道主義,而是不公義。貧窮有多種成因,但個人是否努力只佔小比例,大部份是源於世界上、社會上的資源沒有合理分配,正是因為掌握權力的決策者沒有經常懷抱公義的價值觀。
香港要成為有文化、有教養的社會,不能只靠財富,還需要有公義。亦惟有公義的價值觀才能使人道精神持久,不是五分鐘熱度。
……………………………………………………
作者為公共事務顧問,文章隔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