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四年十二月最後的那一日,澳門有團體籌集糧水,要送到海嘯災區,因為趕在晚上付運,午後四點鐘,就停收物資,結果大家都開車到超巿搶購餅乾和食水。我心腸不壞,也不特別好,朋友要到皇朝區那家成昌去「掃貨」,也就陪着去。善心人多,瓦通紙盒用光了,只好付了錢,提着幾大袋餅乾就走。
感動啊,因為好多人在為別人購物,在想着別人的需要,時間緊逼,大家都不介意超巿沒有減價,不介意超巿可能在傾銷賣不去甚至過了期的倉底貨,不介意開店的乘機大發死人財……沒到四點鐘,到了塔石體育館,地庫停車場和門前空地早堆滿了貨物,義工都在忙,忙着把東西裝箱付運。四十多萬人的城巿,因為有四五萬人發了善心,一轉眼,就籌集到五百噸的賑災物品,比預期多出十倍!
除夕這一天,六十噸糧水,經香港空運;餘下的,礙於機位等條件所限,元旦過後,再招募義工裝上貨櫃海郵。塔石體育館門外堆積如山的貨物,也是一轉眼,就消失了,像甚麼事情也沒發生過一般。
善,絕對是一種力量;一座城巿,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善心人,這座城巿,就蘊蓄了無窮盡的力量,在危難,或者別人陷入危難的時刻,展現出來。問題是:臨時爆發的善心一過,我們還可以怎麼樣去幫助人?不吃災區運來的海鮮,因為珊瑚魚體內可能有海嘯翻出來的重金屬;不到災區旅遊,因為有屍橫遍灘的陰影。對那些災區的孤兒呢?他們心上,也可能黏附海嘯帶來的重金屬,沾染可能永遠洗不掉的陰影和屍臭。同樣拒諸門外?訴諸「遺忘」?
有涼薄學者認為:海嘯的啟示不過是:人,在大自然面前,微不足道,所以不必為死者傷痛。當然,死的是他家人,那就另當別論。人,自覺無助,要靠「天」懲治奸邪,奸邪遇五雷轟頂,我們山呼:「這個賤人,終於受到『天譴』!」這一場災劫,如果也算是「天譴」,唯一的「啟示」,只能是:該死的,沒有死;不該死的,都死了。這「天」,善惡不分,害人害物,絕對是一片病天臭天痲瘋天。善心人,只要天天有和「天」對着幹的幹勁,絕不退縮,那不僅合乎人道,也合乎真正的「天道」,就不會「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