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南亞海域盛產海鮮,但世紀大海嘯反轉整個印度洋,引起海鮮染毒恐慌,食物環境衞生署昨日呼籲商戶暫停從災區入口海產。漁業商會指出,南亞的龍蝦和石斑根本已經無法進口,加上某些心理因素,海鮮未來可能會漲價一至兩成。至於泰國及印尼的海味,例如蝦米及燕窩等,也因為天災影響而顯著減產,入口價一周內至少漲價一至兩成。 記者:蔡元貴、黃秋豪
食環署助理署長鍾偉雄昨表示,香港只有少部份海產是從南亞災區入口,但為了市民安全,當局已聯絡海鮮商會,建議業界暫停從災區入口海產,當局並會加強抽查市面上出售的海鮮。他解釋,海洋地震會翻動海床的重金屬,污染海洋,區內的魚類若攝取這些物質後會積聚在體內,從而影響市民健康,但若只進食小量,對健康影響輕微。
南亞魚穫已大受海難摧殘,代表漁農界的立法會議員黃容根說:「𠵱家想食都冇得你食,東南亞海產佔香港入口量大約兩成,但係災區嘅漁船畀海浪打爛晒,重點出海捉魚?」所以市民根本毋須擔心吃了災區海產。
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說,由於南亞的龍蝦和斑魚全面停產,而這兩類海鮮的供港數量會因為海嘯而減少一至兩成。馬爾代夫的虎斑、杉斑和西星斑,以及斯里蘭卡的龍蝦均已沒有來貨,估計龍蝦會漲價一至兩成。
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主席陳富明稱,本地海鮮價錢在世紀大海嘯後保持平穩,海蝦更因南中國海豐收而明顯跌價。但李彩華擔心,由於大海嘯導致漁民死傷無數,東亞區內的漁民這陣子都杯弓蛇影,出海多了幾分顧忌,風浪有何異樣,漁民都不敢貿然出海,導致魚穫下降,估計海魚價格未來會上升一至兩成。
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災區供應香港的海產,還有青斑和七星斑,單是去年十一月,由印尼、泰國及馬爾代夫入口香港的青斑已總值超過四千三百萬元;同期由印尼及泰國入口的七星斑總值也接近四千九百萬元。
南亞也是盛產魚翅、鮑魚等海味的地區,以去年十一月為例,印尼入口香港的鮑魚總值達一千五百多萬元;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及印度在同一時期也有總值超過五千五百萬元的魚翅進口香港。魚翅商會主席趙禎祥說,南亞魚翅及鮑魚入口量佔全港約百分之五至六,對整體供應量及價格影響不大。
但部份海味在海嘯後短短一周內已顯著漲價,安記海味負責人潘權輝稱,泰國蝦米入口價已由每斤五十八元升至六十三元,魷魚乾也由每斤五十元升至五十三元;至於盛產於印尼沿海的洞燕燕窩,入口價亦由每斤二千五百至三千元,上升至二千八百至三千三百元。
年近歲晚,暹羅蝦米需求特別大,因為傳統蘿蔔糕都是使用這種蝦米。至於印尼燕窩歉收,是因海嘯沖擊崖岸,在海邊築巢的洞燕被沖走或搬家。潘權輝說,希望存貨可以捱過春節,否則部份海味零售價將會調升。
此外,在泰國往常極受旅客歡迎的海鮮食肆如今門庭冷落,布吉巴東岸邊的六、七個海鮮攤檔,生意額驟跌一半。一位檔主說,七成生意來自中港台旅客,現在他們都不敢吃海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