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博阿茲(DavidBoaz)
二○○五年一月一日,是有史以來最自由、最繁榮的一天。
根據溫哥華的弗雷澤學社(FraserInstitute)出版的《世界經濟自由指數:2004年年報》,全球一百二十三個國家的平均經濟自由指數,從一九八○年的五點一上升至○二年的六點五。指數以一至十排名,十代表經濟完全自由。
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自由快速增長,由八○年的三點八升至○二年的五點七(比二○○○年的五點九稍微回落);其他國家的經濟也愈趨自由,包括澳洲、智利、薩爾瓦多、印度、愛爾蘭、毛里裘斯、新西蘭和烏干達。
香港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但評分由九五年的九點一微降至二○○二年的八點七。
過去二十五年來經濟自由不斷增長,有賴多項因素:蘇聯瓦解,俄羅斯及其前衞星國家的公民得享更多自由;列根和戴卓爾夫人挑戰大政府主義,向世人展示減稅和私有化可創造繁榮;國際貿易(即「全球化」)不斷拓展,使更多國家納入全球經濟體系,國民生活更豐裕。
這些趨勢都應該延續。去年二月,列根九十三歲生辰當日,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透露中國將調低稅率:「這就像列根經濟學,我們認為只有簡化制度,降低稅率,徵稅才更有效率。」
各國比以前更加努力吸引企業、投資者和移民。高稅率、資本管制和過度規管嚇怕投資者,很多國家都降低稅率,簡化程序。國際的「稅率競爭」使納稅人不致於被本國政府強徵重稅。
不過,小政府運動也遇到強大阻力。歐盟本是自由貿易區──最初稱為歐洲共同市場──但今天卻幾乎是龐大的高稅率卡特爾組織,其領袖向低稅率國家施壓,要它們加稅以「協調」區內稅率。
俄羅斯總統普京不斷收緊新聞自由,又將蘇聯瓦解後實施的部份工業私有化過程逆轉。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尤科斯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遭政府逮捕,公司部份資產重歸國有,可說是向國內其他企業總裁和國際投資者發出了警告。
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經濟自由仍沒有多大進展。雖然布殊政府承諾在伊拉克落實民主和自由經濟,阿拉伯國家在這方面的發展似乎極為緩慢。
布殊執政至今,美國的經濟自由可說好壞參半。稅率固然下降,但政府開支卻大幅增加,兩者不可能長期並存。布殊連任後承諾,美國僱員可選擇將其社會保障稅投資於私人退休計劃。若國會通過有關政策,將是近數十年來最重大的經濟自由政策。
香港的情況很特殊:香港既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又是共產黨國家的一部份。中國經濟無疑日漸開放,但北京正加緊控制香港事務,為香港的自由和繁榮增添風險。
我們絕不能忘記經濟自由的重要。除了自由本身的價值外,經濟自由可促進經濟增長,而增長不但是抽象的概念。這意味着乾淨的食水供應、母親不用從幾公里外打水回家、小孩有充足的糧食、醫療服務改善,嬰兒死亡率大幅下降。
去年年初的海地風災和最近的南亞大海嘯,使我們醒覺到貧窮的真實代價。千千萬萬人一下子遭風暴和巨浪摧毀家園,其根本原因在於貧窮。經濟自由意味着整個社會有更多財富,居所更加鞏固,災難預報系統更完善。
我們若希望世上最貧窮的人民能改善生活,就應致力推動全球化,反對徵稅卡特爾,並爭取讓更多人有機會持有股票、債券和其他實質資產。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執行副所長,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