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振甫在兩岸關係的舞台擔任主角,唱功演技都非常出色,甚至比對手汪道涵還演得好。很可惜,無論他如何全情投入,又或演技有多精湛,甚至受到兩岸觀眾擊節讚賞,仍要按照導演給他的劇本去演出,無法主導兩岸關係的發展。辜振甫是時代的產物,但不是造時勢的英雄,兩岸交手的方式將隨着辜振甫去逝而改變。
九十年代初,老死不相往來的國共政府,積聚了台商投資、台胞探親等衍生的實質問題,必須坐下來討論如何解決。可是,當時兩岸的互信基礎非常差,雙方擔心在交手過程中被對方吃掉或被矮化,於是以非官方的代表到第三地新加坡會談。
以「御使」身份赴會的代表,首要條件就是有足夠代表性,能夠全權代表最高領導人。當時,汪道涵是江澤民恩師,曾大力提攜江,為江澤民出謀獻策,因而被稱為國師;對岸的辜振甫是台灣本省望族,在台灣有巨大的商業利益,而且又是國民黨決策層成員,因而也深獲李登輝信任。因為具備這個必要條件,兩人才被推上兩岸關係的舞台。
雖然汪道涵及辜振甫只是演員,他們背後的導演,即北京及台北的最高領導人,才是主導兩岸關係的關鍵人物。但辜振甫是個不可替代的好演員,因為他既是政界的頭面人物(國民黨中常委),又是富豪巨賈,更是漢學根底深厚的儒士,與對岸交手時,隨着不同場合、不同議題,以不同身份出場,每一個角色都演得絲絲入扣,九八年上海的第二次汪辜會談時尤見功架,每次接招都是不亢不卑,以波茨坦宣言來說明兩岸分治的事實,力抗錢其琛的一個中國,不讓北京矮化台灣。
今天兩岸的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愈來愈密切,與汪辜會談前的情況有天壤之別,對此,辜振甫居功不少。事實上,更多是因為辜振甫的個人特質,令他贏得北京信任,間接令兩岸關係沒因李登輝訪美而重回冰點。
第一,辜的中國文化根基很好,詩詞、書畫、戲曲都有很深造詣,九八年在北京與江澤民會面時暢談京劇,相談甚歡,與北京領導人有共同語言;第二,陳水扁上台後否認有「九二共識」(即兩岸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涵意),辜振甫以當事人身份據理力爭,更讓北京相信他是個可信賴的人。辜振甫在交手過程中,逐漸贏得北京的尊重和信任。
辜振甫的特殊背景,造就了他的多面性,但是,台灣還有這樣一個既被北京接受、又被陳水扁信任的人物嗎?因此,辜振甫的逝世,說明兩岸交手的方式已告一段落,必須有所改變。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