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BBC在二○○五年第一天的頭條新聞是:全球在哀悼氣氛中進入新年。
今年的新年真的是全球都瀰漫在為世紀災難的死難者悲痛的氣氛中。許多國家取消了新年活動,瑞典、挪威、法國、芬蘭,和歐洲許多城市都下半旗,英國、澳洲等在新年到來前,都默哀一兩分鐘致悼念。西方國家的領袖紛紛在新年獻詞中,向死難者致哀,向受難家屬致慰問,又呼籲國民為災民慷慨捐輸。
香港的致哀募捐活動也積極展開。當局取消了「幻彩詠香江」的滙演,元旦在大球場舉行了「四海同心送關懷」籌款活動,董伯也出席了。這是他歷年來首次在大型群眾滙集的場合露面。他不再迴避噓聲,而在這種沉痛的募款活動中,只有感人的場面,也不會有人向他報以噓聲。
在大自然的災害面前,人與人之間的一切仇怨,都變得沒有意義了。海嘯撲來時,是不分種族、不問信仰、不論貧富,都無一倖免的。面臨大災難,生命固然顯得脆弱,也份外使人覺得應予珍惜。正如斯里蘭卡女總統庫馬拉通加夫人所說,「不論是僧伽羅人還是泰米爾人,都同樣受到無辜的懲罰,這是上天給我們的警示,希望每一位國民謹記。」一向對僧伽羅人進行暴力恐怖活動的泰米爾人領袖,在這次災難發生後,目睹僧伽羅人數以萬計地死亡,也宣稱要放棄敵對行動,願意與僧伽羅人一起商談如何救災了。
在災難面前,近年關係不好的美國和聯合國,也放下分歧一起賑災,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紐約會晤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表明支持讓聯合國當救災龍頭。由於伊拉克戰爭問題,美國與聯合國關係跌至冰點。海嘯災難剛發生時,美國只捐出一千五百萬美元,被聯合國官員指「太吝嗇」,其後布殊總統宣布與澳洲、印度和日本成立國際賑災聯盟,有人猜測美國想另起爐灶,爭奪聯合國救災的領導地位。但鮑威爾表示美國無意這樣做,他說:「現在不是爭吵的時候,現在是我們一起合作,幫助亟待援助的人們的時候。」
一位網友在本欄的留言網頁表示,這次災難,損失最慘重的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伊斯蘭教國家印尼,而出錢、出力、出物、出藥、出醫務人員最快、最多的是「異教徒」的西方國家,而不是家財萬貫的拉登,甚至也不是伊斯蘭教的富國如沙地阿拉伯。這位網友期望西方世界慷慨解囊的救災行動,能夠感化曾多次綁架、殺害西方人質的恐怖分子,包括「伊斯蘭祈禱團」等極端組織,使世界減少恐怖暴行對人類生命的威脅。這樣,這樁世紀慘事、壞事,說不定可以帶來一些正面效果。
世紀大災難促使人們和解,促使人們在災難面前能領悟世間的多少爭執其實無益。然而,這種領悟,在海峽兩岸的當權者身上卻似乎看不到。
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年的新年賀詞,儘管題目是《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但整篇賀詞居然一句也沒有提及這次的世紀大災難,也沒有提及對受災難襲擊的國家及人民的關懷,反而再次提到「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強調「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台灣總統陳水扁在元旦祝詞中,也是一句也沒有提到這場世紀災難,反而指摘中國正在人大常委提出的「反分裂國家法」草案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
對於導致死亡達十二、三萬人的災難,兩岸領導人表現冷漠,無動於衷,不認為「現在不是爭吵的時候,而是救難的時候」,仍然熱心爭吵,關心是獨立還是統一這個並非迫在眉睫的問題。
「人民網」的年終總結文章,將「中國的外交活動」,列為「二○○四年全球熱點掃描」之首,又將中國高層的出國訪問列為「二○○四年中國政壇魅力展露」之首。但從中國領導人對這次世紀災難的反應來看,中國的外事活動看來還沒有與世界文明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