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加入世貿已踏入第4年,按承諾需進一步開放市場,當中批發零售及展覽業對外開放程度,要跟港商在緊貿安排(CEPA)享有的條款一致,港商面對更大競爭,內地學者建議應運用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強項,設立「CEPA服務中心」爭取市場。
上海市流通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汪亮表示,CEPA實施1年以來,港商在滬集中發展消費、百貨、便利店、超市、飯店等業務,這些在上海根本不缺乏,加上中國對世貿進一步開放,港商在零售批發業務上不再享有優勢。
他認為港商應認清自己的強項在於服務貿易,故建議在上海設立「CEPA服務中心」,專為內地企業做包裝、推廣,改善「madeinChina」的低價勞動力形象,提升產品質素,協助打入國際市場,這才是港商可以發揮的最大功能。
汪亮指出,已有歐美公司看準這個市場,在上海徐匯區建設「億元樓」,為內地企業創造億元服務價值,港商須急起直追。
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首席經濟師邱麗萍指出,本港零售批發商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優勢無疑消失,但CEPA仍賦予進入市場門檻方面的先機,如金融業,不似外資銀行仍只限於大規模銀行,本港中小型銀行也可以在內地拓展業務。
她說港商在CEPA下經營範圍更闊更具靈活性,而且港貨可享零關稅。CEPA同時向港商提供貿易投資便利化、專業資格互認等措施,均是優於世貿承諾之處。
香港總商會國際商務總監周紫樺亦指出,除批發零售外,內地展覽業對外商開放程度亦跟香港一致。但因海外的中小企業對內地市場認識不深,即使條件一樣,港商在市場認知上仍擁有較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