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配額時代正式畫上句號。從今以後,紡織品進口商至少在理論上說,可以自由選擇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採購貨物。
紡織品配額制度始於50年代,當時美國的紡織品企業面對日本對手強而有力的挑戰,生意大受打擊。在本國企業的壓力下,美國政府向日本施壓,要求後者為其紡織品出口設下數量限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當美國紡織品企業以為可以高枕無憂時,來自亞洲新興發展國家的紡織品大量湧進。美本土企業再次向政府要求對進口設限,並為美政府所接受。差不多同一時期,歐洲多國的本土紡織企業亦面對美國同業的相同遭遇,其應對的方法亦如出一轍。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安排逐漸向制度化和規範化的形式過渡,最終演化成世界多國於1974年簽訂的《多種纖維協定》。該協議容許主要進口國對紡織品入口施加配額限制。
隨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即世貿前身,在1994年召開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中,多國達成了《紡織品與服裝協議》的共識,內容主要規定從2005年1月起全面取消紡織品和服裝的配額制度。
或許有份參與起草《紡織品與服裝協議》的世貿成員國,當年未能準確預見在後配額時代,中國將有可能雄霸這年貿易額達3500億美元的紡織品和成衣市場。
原因是在配額時代即將結束之際,美國和歐盟內部都有很強的反對聲音,要求對來自中國的紡織和成衣產品重新設限,而這些國家或地區極有可能向國內政治壓力屈服,重新實施進口配額,情況就如當年以日本為首的亞洲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企業所面對的一樣。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複着,還望這次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