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助布殊推動亞洲民主

災難助布殊推動亞洲民主

東南亞和南亞大地震大海嘯,叫全球人都震驚。但這場世紀災難,在苦澀中卻帶來連串契機──全球人同心救災,國際社會尋且放棄政治分歧救災先行,斯里蘭卡政府和叛軍停火,美國和聯合國修好關係……還有的是這場災難可成為美總統喬治布殊在第二個任期內對亞洲展開新外交、推動亞洲民主的契機。

印尼反美國情緒高漲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直至今天,亞洲區是喬治布殊反恐的第二條戰線,也是潛在北韓核子、台海兩岸衝突和印度、巴基斯坦核競賽等危機的地方。但即使這樣,喬治布殊對亞洲政策不特別積極。當今次災難來襲,美國承諾捐出三億五千萬美元(約二十七億港元),這將可替他的第二任期帶來在亞洲推動民主的機會。
耶魯大學著名歷史學家JohnLewisGaddis前日說:「沒有人預知得到這場災難來臨。但這是喬治布殊把他的外交政策,由伊拉克困局、先發制人和跟回教世界衝突的格局中,再突破開去的機遇。」
亞洲國家中,印尼是全球最大的回教國,當地反美情緒高漲,在印尼的救援賑災工作,將有助改善美國形象。美國就出動了航空母艦「林肯」號,到印尼停泊,幫助救災。

對亞洲採取不同調子
而當印尼號召本周四在首都耶加達召開國際賑災會議,美國派出國務卿鮑威爾作代表出席會議,喬治布殊的弟弟、佛羅里達州州長杰布布殊,已照原定行程前往印尼。
JohnLewisGaddis說:「喬治布殊政府未來四年是否能對亞洲採取不同調子,這次會是一個考驗。」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派駐印尼大使巴利也說:「這是總統改善美國在亞洲人心目中形象的一次大機遇。雖然美國迄今反應遲緩了一點,但這次機會將帶來很大的改變。」

可改善中國印尼關係
除了美國,這場災難同樣被指有助中國改善和印尼的關係,為斯里蘭卡內戰燃起和平曙光,為因伊戰關係跌至冰點的美國和聯合國修補關係,以合作救災為前提。
美國《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