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世紀大海嘯不但蹂躪南亞多國造成人命損失,也造成海洋大災難。馬來西亞有人進食海嘯後撿拾的海魚不適,有外國專家更指腐屍令災區海洋充斥細菌,海嘯從海床帶起的淤泥含各種有毒重金屬,原本清澈的海水已變成毒水,在這時下水暢泳,會受到細菌感染。本港學者則認為,由於海洋不斷流動,經一段時間稀釋,受災海水始會回復舊觀。
大海嘯發生後,在大馬浮羅和檳榔嶼一帶有成千上萬的死魚沖上岸。據大馬官方通訊社Bernama報道,該國TelukBahang的一家六口,在大海嘯當天,撿拾從大海沖上岸的一條大石鱸魚,進食後出現上吐下瀉,全家要送院救治。
美國一間大學教環境學的教授HenryA.Aruffo昨晨在泰國巴東海灘視察後對本報記者表示,海嘯後造成海洋大災難,不少人類與動物腐屍,以至垃圾等沖進海裏,令海洋受到污染,充斥細菌,現時下水易受細菌感染。Henry受訪時,海灘上有十多人正在游泳,他指着那些泳客重複說:「他們會為此(在受污染海水中游泳)付出代價!」為免海洋生態環境惡化,Henry稍後將與泰國當局聯絡,集合志願團體清理海床,初步構思可靠珊瑚為海洋「消毒」。
香港公開大學環境學系主任何建宗昨表示,目前沒有科學數據顯示海嘯災難對海產及海水的影響;但從理論上說,海嘯由海底火山爆發促成,海底激烈震動必定會把埋藏於海床數以千百年的淤泥帶上海面,這些淤泥包含各種有毒重金屬及化學元素,漂流於海面,可能會被海洋生物吸入,人類進食海產就會間接吸取有毒物。
他續指出,海嘯後大量死屍在海邊漂流數天,也會造成細菌滋生,近岸地方不宜游泳,否則可能會受細菌感染。但市民毋須擔心在香港出售的海產會受污染,香港入口海鮮很少來自印度洋。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郭家麒亦指出,腐屍會令海洋充斥細菌,常見的有大腸桿菌,在該等地方游水會吸入大腸桿菌而出現肚瀉,令人擔心是受污染地區的魚類吸收如雪卡毒素等有毒重金屬,人類進食後會中毒;但污染只是短期現象,食物鏈會令毒魚數目減低,「只係食啲大魚先有機會中毒。」
中大生化學系客座教授曹宏威也表示,海嘯後造成海洋災難只屬短暫現象,海嘯儘管帶起的淤泥含有毒重金屬,但同樣會帶來正常的泥土,兩者會混和稀釋,而重金屬亦會沉至海床,再被淤泥掩蓋。他強調,海水是流動的,海水流動下會稀釋細菌,「但係啱啱海嘯完就去受災海灘游水,真係匪夷所思,中招機會大增。」
昨日一批外國遊客重回災區泰國南部阿達曼海斯米蘭群島的海灘游水及曬日光浴。在海岸上幫手清理瓦礫的郁加維郁,不滿外國遊客對災情袖手旁觀。來自香港的外籍人士維克森也說,海嘯後看見外國遊客返回沙灘曬日光浴,「他們攤開毛巾曬日光浴,好像沒事發生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