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不正焉能正人

其身不正焉能正人

鄧文正

根據通識教育諮詢文件,將來當局要推行的「通識科」,學習範疇有三,我們不可能在報端逐一討論。就拿「一範」來談談吧。
三大範疇的首範,叫「自我與個人成長」。這項目的兩大主題,是「認識自我」和「人際關係」。說實話,在任何社會的芸芸眾生中,到死還沒能「搞通」這兩點的,佔多數。家庭教育、友朋影響不計在內,光就學校教育看,「自我」和「人際」的認識,是大一心理學(很多時叫Psycho101)的課程範圍。起碼,從通識的角度看,是這樣。雖然,很多時候,一個十七、八歲的中學畢業生,讀了這門功課,還是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十四、五歲的初中生,會學得更好?多推一層。找尋自我這回事,會有「危險」的;十來歲的年輕人,真的適合嗎?
老師呢?我們的中學,並不設心理科。有多少老師有充份知識背景、能誘導同學「認識自己」、明白「人際關係」的?看看我們的老師,有多少是真正「認識」自己的?

再看看主題下的選修單元,共有四個。隨便選兩個吧;藝術與人生,閑暇與生活。就選題論,十分精采。這些是生命中的高境界了。倒不必用甚麼「美感反應」理論來說,就用大家都懂的東西吧。藝術,包羅很廣,從詩歌小說,到戲劇電影,到音樂舞蹈,到琴棋書畫,到設計建築,甚至廣告,手工藝……能教我們的中學生有那樣的薰陶,好極了。就怕在大學都做不到的,中學可以……?撫心自問,我們的中學老師本身,有這份能耐嗎?他們自己當中,多數都懂藝術與人生嗎?其身不正、焉能正人?
閑暇與生活。在我們這個忙字掛帥的社會,中小學老師工作繁重,早抱怨多時。有多少人可以給同學培養這種品味?老師忙個不可開交,不能以身作則,可以教導閑暇的生活境界?要真有體會,你要像董橋說的,作個閑人,讀點閑書,打球看戲之餘,得弄弄紙筆墨硯,那才是生活。似乎我們的大學教授也多半做不到的事,現在要求中學老師訓練中學生去做,不有點那個?
通人的人生,閑人的生活,沒有廣博通識教育的底子,行嗎?那不是大學通識教育的責任?不要忘記,我們的中學老師,絕大多數是專任的科老師。最起碼,得先把他們塑造點通人閑人的影子吧?
說了多天,也許是愚人愚話。只是想︰通識教育實在重要,實在不當掉以輕心。寫文章,是希望拋磚引玉,希望關心「通識」的人,一起思考問題。
果能如此,學子幸甚。香港幸甚。
(談通識教育 十二之十二)
……………………………………………………
作者為禧文學舍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