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學人》雜誌報道,扶貧將會成為今年國際社會的一個重大議題,不但聯合國將有一連串會議討論有關問題,八大工業國峯會也將主力討論扶貧滅貧的問題,特別是如何解決非洲的極端貧困現象。我們認為,在看到今次海嘯對貧困國家及大批貧民所造成的傷害後,即使有關國際性會議沒有把扶貧工作放在優先位置,國際社會也有必要、也有責任在未來一年以至更長的時間內把扶貧列為最優先的國際議題。
正如《經濟學人》指出,從經濟上看,人類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從科技上看,人類在醫療、天災預測、通訊運輸方面也比以前大有進步,這些成果沒有理由不讓全體人類分享、沒有理由不造福全球不同種族及社會。當然,分享成果或扶貧絕不意味簡單的金錢援助或資源輸送,也不意味富裕國家或地區每年定額向貧國提供財政或技術援助,真正的扶貧是要讓貧國及貧國的人民倚靠本身的力量站起來改善生活、倚靠本身的力量打破代代相傳的貧乏狀態。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富裕國家該做的是把援助或投資放在改善貧國的基礎教育及醫療上、是協助戰禍頻仍的貧國結束戰亂、是協助飽受天災蹂躪的貧國有較好的抗災設施及能力、是開放市場讓貧國的產品包括農產品可以順利打進富國的市場。
事實上從今次席捲南亞的海嘯可以清楚看到,若果貧困國家始終沒有有效的天災預警設施或機制,他們便只有在天災的巨大陰影下「偷生」;即使他們努力奮鬥多年建立了一點成績,也很容易被突如其來的天災橫禍破壞得一乾二淨,最終又落得繼續一窮二白,無法真正站穩腳跟。富裕國家在這方面怎麼能再袖手旁觀呢?又譬如開放市場的問題。貧窮國家主要倚靠農產品出口賺取外滙,協助本國建設。假若富裕國家如歐盟、美國、日本等能真正開放農產品市場讓第三世界國家的農產品進入,那貧困國家所能賺取的外滙將會是數以倍計的,令他們可以增加在國民教育、醫療基建、基礎設施上的投資。這不是比每年向貧困國家提供人道援助、每年向貧困國家「輸血」有效得多嗎?
自從海嘯巨災發生後,世界各國的政府及人民紛紛伸出援手,捐出金錢及物資賑濟災民,聯合國並會在短期內召開區域性的賑災會議。我們希望,國際社會不要只把眼光放在短期的救災、賑災工作上,更應該把救災、災後重建及扶貧等問題聯繫在一起,讓今次受災的貧困國家及地區能得到長期及有系統的幫助,令受災地區的人民不但能熬過天災,更能走上自力更生改善生活的道路。
(圖)海嘯發生後,世界各國的政府及人民紛紛伸出援手。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