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和東南亞這場世紀大海嘯,觸發了一場國際捐款競賽。在大國被批評捐款「太小氣」聲中,各國紛紛加碼,大有爭做「捐款一哥」之勢,令全球賑災捐款超過五億美元(三十九億港元)。其中備受批評的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今天凌晨宣布增加捐款至三億五千萬美元(約二十七億三千萬港元),這筆款項包括美國早前認捐的三千五百萬美元(約二億七千萬三百港元)。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創辦人之一庫納內認為援助災民多多益善,這是健康而自然的爭逐。
曾任法國衞生部長的庫納內表示,西方各國紛紛為捐款加碼,「非常健康」。他說:「各國政府正在回應洶湧民情。旅遊全球化在這裏有一定角色:如非西方民眾看到同胞身受海嘯之劫,他們的反應可能大有不同。」他又說會向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建議跟大銀行協商成立自願性的「海嘯稅」,將存戶萬分之一存款捐出來賑災。
各國捐款加碼最明顯的例子,當數美國當初宣布捐一千五百萬美元(一億一千七百萬港元),被批評出手太低後,連忙宣布增加至三億五千萬美元(約二十七億三千萬港元)。
中國也是被批評後,昨日宣布增加捐款至約五億元人民幣,成為英國、瑞典和西班牙之後的第四大捐款國。澳洲同日宣布加碼二千五百萬澳元(一億五千萬港元),令該國捐款增加至六千萬澳元(三億六千萬港元),新增捐款主要援助印尼亞齊省。
英國人亦捐款踴躍,以神速速度,每小時就籌得一千四百萬港元。英國報章宣稱,英國是最大的捐款國。但法國爭做「一哥」,自認是捐款第一大國。法國總理拉法蘭說,法國將捐出逾四億四千萬港元。
但論到國際社會賑災捐款,還是以國際機構出手較闊綽,而且也是由歐洲領風騷。歐盟周五表示已準備向受災國提供三億歐元(三十一億八千萬港元)援助,其中三千三百萬歐元(三億五千萬港元)已發放給印尼、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三國。亞洲開發銀行宣布將為三國重建提供三億二千五百萬美元(二十五億四千萬港元)援助。世界銀行表示為受災國提供二億美元(十五億六千萬港元)援助。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對各國捐款情況表示滿意,指「這是次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災難,需要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回應」,但強調聯合國資源已被今次天災分薄,各國需要繼續捐輸。
美國對於被批評捐款「太小氣」,顯然非常在意。正在家鄉德州度假的總統喬治布殊,周四發聲明指全美都為今次災難「震驚和憂傷」。
美國捐款仍不及歐洲,不過在爭當救災龍頭有斬獲。美國與日本、印度和澳洲成立的救災「核心團體」,周四得到聯合國加入。
現時國際社會對救災出現多頭競逐局面。印尼將於下周四舉行國際會議,邀請包括東盟十國、各大受災國和捐款國的二十三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共商處理災後問題。歐盟亦表示一月十一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國際會議,組織賑災工作。英國首相府表示,八國集團協助受災國長期重建也有一定角色,但預期由聯合國領導即時性的救災工作。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