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力量 陳偉民
這次世紀災難,單在泰國布吉已釀成數千人失蹤或死亡,預計遇難人數將陸續增加。早前有報道稱,泰國氣象局在地震發生後,已預測可能出現海嘯,但政府以保護經濟收益為由,決定不發出海嘯警告。
雖然發出警告,亦難以估計可挽回多少性命,但人命輕於經濟的悲哀又再次活現眼前。同樣的決定,港人在○三年沙士疫情已過了,以經濟掛帥的政府,為了維護香港衞生繁榮的美譽,有意無意間放過了阻止疫情惡化的機會,最後導致數百人死亡,悲痛的經歷令人刻骨銘心、揮之不去。
在政貴眼中,經濟比人民的生活甚至生命,都來得重要。因為經濟發展是鞏固政權的保證。他們利用經濟帶來富裕生活的謊言,令我們死心塌地為他們賣力。然而,在經濟增長中獲益的卻是強權商家,我們討回來的只是僅以餬口的碎錢。香港經濟增長期間,大企業年賺十億計,但貧富懸殊現象卻日益嚴重。
經濟發展所需開採資源和製造消費品的過程,又總是破壞環境的,如釋放大量溫室氣體。賺大錢的大可到背山面海、設備齊全的豪宅,以逃避污染來襲,但營營役役的百姓,卻只能每天在滿布危機的街道上跑生活。經濟發展真的為我們帶來了富裕的生活嗎?
據稱,印度洋仍沒有海嘯等天災的預警系統,而身處其中的印度,亦曾爽快的以「無錢」為由,拒絕為國民建設系統。無民焉有國,如一國之政策不能以民為本,而只為服務一小撮人時,天災加上人禍的摧毀力是難以估計的。希望這次災難能起警世之效,令無論是大國小國,都會對天災人禍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