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梁嘉銳文章

  回應梁嘉銳文章

香港政策透視主任 邵家臻

一九九六年,牛津大學否決了沙地阿拉伯億萬富翁向牛津捐款三百四十萬美元的提議,讓牛津建立一所世界級的工商管理學院。對十二月二十八日梁嘉銳文《大學私營化有利研究》來說,似乎是天方夜譚。傳媒指摘牛津保守,但牛津的支持者認為,這決定是牛津大學歷史價值觀念的勝利。牛津人大抵認為,真正大學的含義是人格而不是人力。大學之所以是大學,不在於大,而在於學──通才教育。
梁嘉銳的文章提出在政府財政緊絀的情況下,鼓勵大學從私人機構募集捐款,對於涉及大學是否中立,會否埋沒大學良心的問題,梁以為只要保持良好的「研究上競爭環境」,其他大學有足夠經費覆核研究產品,便不成問題。
其實早在九七年已有人提出以「學術資本主義」一詞,討論大學接受商界資助所帶來的問題。既然市場主導了大學的研究方向,研究經費也大量來自商界,傳統的教學就愈來愈不受重視。同時因為強調大學與商界的關係,強調大學的服務功能,大學也愈來愈像職業訓練所,而不再是博雅教育的提供場所。
牛津或許就是看穿了這一點。牛津大學執着的背後,是對現代教育出現偏差的糾正和反思。今天的大學教育執着製造技術人員的特定目標前進。結果,教育趨向功利,大學為多數學生按時授課,造成一畢業資格而為財閥唯命是從的工具。牛津大學拒絕的,不僅僅是金錢,而是某種世俗化的思想和理念──學術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