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九級大地震及大海嘯,已在南亞地區造成空前破壞,迄今已有六十多國答允向災區捐款逾二億美元,以及二億美元物資,當中包括中國政府提供的二千一百萬元人民幣(約二百六十萬美元)損款及物資。可是,中國援助之少,不但與其綜合國力不相稱,弄不好還會打擊中國在區內的影響力。
向發生重大天災國家提供人道援助,其實是改善國際形象、增加外交影響力的好機會,若中國全力協助受災國家,對中國的和平崛起有莫大裨益,其效益比國家領導人訪問這些國家一百次有效得多。美國及西歐國家深明此道,除民間援助外,政府亦向受災國提供大量經援,有助增加其影響力。
大海嘯死亡人數激增後,提供最多援助的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已將援助金額增至四千萬、三千五百萬、三千二百萬、二千九百萬、二千八百萬美元,並派出軍艦、軍用運輸機和直升機及救援人員到災區。美日澳三國更與印度建立「救援聯盟」,協調救援工作。美國總統布殊表明,這只是開始,日後還會繼續增加。
顯然,對受災國的救援,除了人道方面的考慮,在外交上還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否則一貧如洗的東帝汶又怎會雪中送炭,向「宿敵」印尼捐出五萬美元來示好呢?台灣過去已積極參與國際救援,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突破北京的外交封鎖,因此台灣政府這次的反應也很迅速,向印尼等國捐款五百萬多美元。
事實上,中國外交部二十九日也召集財政部、商務部、衞生部、地震局和軍隊,召開聯席會議,會後決定向受災國提供更多援助,並派出逾百人的醫療隊到災區。但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解釋說,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人均GDP水平較低,只能提供這麼多援助。此說法有點滑頭:當北京要吹噓成就時,總會提到GDP總量突破一萬億美元,中國已是美、德之後全球第三大貿易國;當要避免傾銷指控時,就迫逼其他國家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加入世貿等國際組織時為減少代價,就強調自己是發展中國家。以中國現時的國力,以及應付天災的經驗,難道不能提供更多物資和人力援助嗎?
國際關係非常現實,要建立影響力,不付出代價是不可能的,只不過要付得其所。中國不斷說要和平崛起,但要消除鄰國憂慮,則絕非中共的傳媒吹噓幾句就能成事。這次南亞地區的天災,為中國提供了很好機會,讓鄰國看到一個人道主義、願意扶助他國的負責任大國。更重要的是,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是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的重要航道,與該區國家建立良好關係,增強在區內的影響,對中國的能源安全至關重要,美日兩國如此積極的在區內展開救援,若中國還不奮起直追,日後要在印度洋建立立足點,與美日抗衡,難矣。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