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說,以前《明報》有位姓沈的經理是上海人,某天在印刷間罵人,罵了半個鐘頭之後,工人忍不住懇求他道:「沈先生,請你用廣東話罵吧,我們聽不懂!」他一怔道:「我剛才說的,就是廣東話呀!」
早年我上《明報》交稿,跟這位沈先生碰過幾次面,和他並不相識,可他一開腔誰都曉得他是上海人。所以嘛,我說天不怕,地不怕,最怕上海人說廣東話。
來自寧波和海寧的邵逸夫、金庸、倪匡這三位香港名人,廣東話都不靈光也就不足為怪。當年倪匡做電視節目,叫名是名嘴,每次在螢幕上亮相,卻只見他嘴巴一開一合,誰都聽弗懂他一字半句。若硬要他跟邵逸夫和金庸都用廣東話交談,我看三人肯定要變成雞同鴨講,驢唇對不上馬嘴了。
可這又有啥稀奇?中國方言實在又多又難學。大陸最近做了統計,中國人能用普通話交談的,佔全國人口53%。這樣說來,十三億人口當中就光有一半能講普通話,更南腔北調,改不了鄉音。因此也就難怪作家葉靈鳳先生儘管在香港住上三十多年,還是講不好廣東話。
有天他坐的士,對司機說要去「揸飛機」,卻原來是要去發行報刊的「張輝記」。別笑,他原籍南京,在上海呆了多年。上述那位沈經理也肯定說「揸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