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蘋果》財經的忠實讀者,上周在何車兄的「上車落車」專欄中,看到何兄將本港各大銀行在2003年的盈利總數及員工人數列出,筆者對該表頗感興趣,趁今日沒有更好話題,不如跟讀者一談。
在本港股市掛牌買賣的銀行股中,盈利最高的自然是滙控(005),2003年盈利達682億元,員工人數在2003年底亦高達21.93萬人,即每名員工平均為公司貢獻了310,989.5元盈利。至於2003年,盈利第二高的本港銀行為恒生(011),其盈利達95.39億元,員工人數為7475人,即每名員工平均盈利貢獻1,276,120元!中銀香港(2388)在2003年的盈利為79.63億元,員工人數為13009人,即每名員工的平均盈利貢獻為612,115元。至於東亞(023),在2003年的盈利為19.22億元,員工人數為5545人,即每名員工平均為公司的盈利貢獻為346,618元。此外,大新金融(440)在2003年的盈利為9.92億元,員工人數為1271人,即每名員工的平均盈利貢獻為780,488元。
在2003年的盈利中,工銀亞洲(349)為5.22億元,在大中型銀行股,其盈利總額相對較少,但其員工人數亦相對較少,在2003年底的員工人數為591人,即每名員工的平均盈利貢獻高達883,249元。
從上述可見,在本港的大中型銀行股中,恒生銀行的每名員工平均盈利貢獻最高,達1,270,000多元,滙控的每名員工平均盈利貢獻最低,每名員工僅為集團帶來31萬餘元,只是恒生每名員工盈利貢獻的24%。
想不到每名員工平均盈利貢獻最高及最低的銀行股,由大小飛象滙控及恒生包辦,真是奇怪。兩者的管理層關係如此密切,但為何兩者的員工盈利貢獻差距如此大?內裏原因,會否是「門面」雖然是恒生的招牌,但「內裏」不少重要工序可能卻來自滙控,才可達到如此「超高」的比率?
每件事物有好的一面,亦有不好的一面,正如滙控每名員工的盈利貢獻雖然最低,但筆者認為此是另一值得吸納滙控的原因,主因是滙控員工盈利貢獻如此低,即表示其管理層可以「大力壓榨」的空間便相對很大了,只要滙控能將員工的盈利貢獻升至恒生的50%,則滙控盈利已足以翻一番了!
過往多年,滙控成功進行重大收購後,便會有一段「整合期」,隨後其盈利便又再大幅增加,例如早年收購美國RepublicNationalBankofNewYork、法國的CCF及美國Household,經一段整合期後,滙控的盈利便又再回升,這個「整合」期,相信亦包括提高員工平均盈利貢獻。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