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座次 - 陶傑

排座次 - 陶傑

特區政商權力人員去北京謁見他們的領導人,合拍團體照,誰站在前排,誰有得靠近「胡總」,誰因為去年不聽話而站出來反二十三條不捧董建華的場而被發配到最末一排、罰站在大專學生代表的一旁,通通有一套共黨式的站隊學問。
在中國文化裏,「排座次」是一門藝術。水滸一百○八人,聚集在忠義堂,在首領宋江之後的第二號人物,是很晚才參加梁山泊的玉麒麟盧俊義,還壓在智多星吳用之前。論資排輩,沒有理由是盧俊義排第二,但因為盧俊義是財主,連財主也造反了,對梁山泊這窩大賊,盧俊義是最好的招牌,正如宋慶齡也當得上「名譽主席」,用來點綴,更有號召力。
電視劇拍「楚漢相爭」,講劉邦項羽的故事,拍到鴻門宴一場,卻沒有注意兩千多年前中國人的座次排列。首先,一間房的四角,都各有尊名,叫做「隅」。由於中國風水相信,坐北向南是帝皇方位,因此陽光應當是北亮南暗。
既然南面的方位幽暗,一室的四角,以南面的兩角最暗,東南的角落,叫做「奧」,中文說的「奧秘」,就是因屋角的幽暗而成為起源。

在一間房裏,坐西向東,對着幽秘的「奧」位,是最尊貴的座次。史記記述:「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南嚮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嚮坐,張良西嚮侍。」
畫一張簡單草圖,就知道其中座位的政治了:項羽自坐東嚮,是有心告訴在座各人:他自己最大。東位之外,第二大是南向的位置,因此項羽讓給范增。沛公劉邦,被項羽故意安排在朝北位,這是有心貶低他,表示在項羽眼裏,劉邦的地位還不如自己的謀士。張良地位比范增低,只能坐西嚮。樊噲還再低一級,連個座位也沒有,只能靠邊站。
為甚麼「項王、項伯東嚮坐」呢?因為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年資長輩,但項羽又是楚軍主帥,不可以把東嚮的尊座讓給叔叔,只好把叔叔拉過來,跟自己坐在一起。
史記寥寥幾句,就把排座位的學問點透了,忽略了這個細節,也就遺漏了作者的苦心。香港所謂「回歸祖國」,尤其是想當特首的人,「回歸祖國」要「全方位」,要摸透中國人該站哪方、該坐何席的高深學問,叫你站哪,就站哪,坐哪就坐哪,不要搶着去親近,以免令主人心頭憤怒︱︱主人臉上笑咪咪的,但下次派果果,可就不通知你,沒你的一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