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野 - 鄧達智

食 野 - 鄧達智

內地經濟發展,其中一項受惠是為口福。不少過去難得吃到的民間菜式都在香港出現,咫尺之遙的深圳、廣州及番禺一帶更不在話下,雖然未必一定合適我們口味,但新、奇、眾,為我們口舌帶來不少新刺激。
川、湘、東北、西北菜式成行成市,但與客家菜有千絲萬縷關係而又在烹調與色香味方面獨樹一格的江西菜,在數年前才在深圳初見,誰知已迅速成為飲食界的新食力。
年前在深圳電視台一位朋友帶同下初嘗「民間瓦缸煨湯館」的川贛菜式之融會。醒覺所謂「瓦缸煨湯」與我們廣式老火燉湯同源,味道質感皆同。而雞蛋米酒與我們家鄉糯米黃酒弄法與味道盡吻合,猶似尋回失散經年的親人。難怪我們稱江西人作「江西老表」。

事實新界鄧族源自河南南陽鄧州市。後輾轉南下,江西吉安市吉水附近仍有鄧氏村莊、宗祠,改革開放後亦派人前往掃墓、建學校等等。家鄉的意義可能是一個故事,一堆黃土墳頭或一個姓氏,不見實質。但一碗湯水,一缽黃酒,或一盤肥豬肉,相隔千年時空,回來了回來了,拉得甚近。自此,途經深圳,如須吃飯,不時選擇回到「滋味堂」經營的「民間瓦缸煨湯館」,不識老闆,排隊是少不免的了,生意太好,晚上八時左右大部份靚湯早已賣個清光。
難為香港被稱美食之都,「食在香港」,除了做生意,你幾時看到著名食店出版企業報章?滋味堂便讀到。大概編輯也由專業文化人處理,有條有理,絕非部長兼職水平。他們的企業報叫《蘋讀》,來源《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食野」二字讓我聯想起平常廣東人、香港人常說的「食嘢」、「食乜嘢?」、「食嘢未?」及近年流行起來的「嘢食」。當然還有一記沙士嚇得人人雞飛狗走的「食野味」。
人說廣東話本優雅,具古風,事實亦如此,從北到南,千載流離,我們將北方不少習慣詞語都一一帶同成為DNA的一部份。平時你以為廣東人愛講粗口,以為下流,未算!讀吳敬梓《儒林外史》,簡直叫人手舞足蹈,刻薄見血之外,不少數百年前之語言用字,民間對談,當中不少便是今天廣東話,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