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北大人在政壇崛起的意義 - 張華

解讀中國:北大人在政壇崛起的意義 - 張華

中共建政五十多年來,一直處於建國、建設的狀態,無法好好處理執政的問題,以致管治水平徘徊不前。五十年代,中共追求超英趕美,迫切需要大量工程師建設國家,工程師的地位自然提升。到了鄧小平時代,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原則下,工程師自然更吃香,造就了八九年後政治局常委幾乎清一色是工程師的局面,政壇更出現了「大清帝國」。這是「工程師治國」的最高潮,也是中國製造業空前蓬勃的原因之一。

工程師治國時代告終
工程師出身的人有很強的邏輯性,做事按部就班,講究理性及效率。因此,他們管理國家時,當然更注重效率和成效,也就是經濟增長、外資多少等政績。但是,隨着經濟發展及全球化,他們再難駕馭日趨複雜的社會事務,知識面狹窄、缺乏創造力等問題,導致國家政策過於偏重製造業,忽視服務業及農業,以致經濟嚴重失衡。環顧西方各國,鮮有工程師出身的政治人物。
事實上,胡錦濤早就察覺到這個問題,二○○二年接任中共總書記後,開始組織政治局集體學習班,至昨日已舉行十八次,除了一次關於科技興國,其餘十六次都是關於世界經濟形勢、中國文化、大國興衰史、憲法等社科及文史哲內容。胡錦濤的用意非常明顯,借這種突擊培訓,令工科出身的政治局委員吸收更多經濟、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識,提高治國能力。
中共十七大後,若「北大人」確能躋身權力核心,意味着「工程師治國」時代告終,政治人才的選拔不再局限於理工科,而是把更多治國重任交給既有理論基礎、又有管理經驗的社科人才。

中國自由化或露曙光
北大人在政壇冒起的更大意義,就是中國的自由化或露曙光。北京大學是中國自由主義重鎮,保留着自由主義傳統的血脈,而北大人當中就有不少自由及理想主義者。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是北大自由風氣最濃的時期,包括李克強、薄熙來、袁純清等第五代政治新星,那段時期都在北京大學讀書,沐浴在知識海洋。北大對他們的思想有何衝擊呢?
王軍濤先生這樣描述舊校友李克強:「(李)當年在北大對我說過的一番話,大意是,他很看重北大人的精神境界和風骨。」
談及八九年五月時王軍濤又這樣寫道:「我與克強相逢,匆匆幾句話交換看法,感到他比北大時期少了些獨立清高,多了些人情世故的穩健;然而,思想依然敏銳,心胸也依然開放。」
雖然離校後在官場打滾多年,但多少應還保留着北大人的風骨,當這批經過自由思想洗禮的北大人進入決策層,會否對中國的自由化採取更寬容的態度呢?
(北大人冒起 二之二)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