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密碼:新準則背後花費工夫多

會計師密碼:新準則背後花費工夫多

《功夫》比想像中好看。在港產片沒落的年代,所有人對周星馳這部製作歷時3年的電影,都抱着極高的期望。「高處不勝寒!」夠膽在顛峯時間做出一些與前作有別之舉,絕對值得影迷掏出幾十元,以表支持。3年時間,大概花得最多的,是那些電腦特技(CG)。此等CG是無花無假的硬功夫,時間愈多,做得愈仔細,破綻亦愈少,但成本卻愈高。既要睇餸食飯,《功夫》的CG算是合格,不太失禮。

用這麼長的時間拍一部電影,周星馳會否間中懷疑自己是一廂情願,例如橋段是否受落?計算是否準確?3年流流長,當初覺得行得通的,到面世時可能已經與時代脫節,兼且電影要絕對保密,免得被同行抄橋,更無法做市場調查。拍電影幾可等同賭博,能堅持到最後完成,意志力之高,足以媲美政治家。
會計與電影,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但製作《功夫》歷時之久,令我想起沉悶的會計準則,同樣是需要醞釀多時,才可以面世。當然,分別為《功夫》是萬眾期待,而那些勞什子會計準則,卻只會叫人咬牙切齒,皆因又要花時間鑽研,兼夾過程毫不有趣,令人提不起勁。
例如人所共知的認股權入帳的新準則,其實在2000年開始已經有人提出討論,當時連《少林足球》亦未上映。那年有兩名美國國會議員(名字忘記了)提出要將那些等同免費的員工認股權費用化,以免當其時大熱的科網公司可以利用廉價勞工而增加帳面盈利。
討論一出,各大財經分析已經即時計算,那些大量簽發員工認股權的上市公司,盈利會即時下跌多少個百分點。一時間,那些戴爾、微軟等科技公司均告風聲鶴唳。
由2000年開始講,美國終於在05年開始落實員工認股權費用化。這邊廂,香港來年都會採用,但投資者真正可以看見新準則如何影響公司的財務表現,大概要等到06年。

發認股權攤薄盈利
醞釀的過程,當然不是一帆風順,其中的爭議,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例如,有說員工認股權費用化會令每股盈利受雙重打擊。試想想,當認股權化成費用入帳,盈利會下跌;同時,當公司股數上升,會沖淡股東每股應佔盈利。換言之,費用化後,EPS可能會急劇下跌。
制訂會計準則的當局,如何駁斥這反對論據?簽發認股權給員工作為薪酬一部份,的確是涉及兩個動作,即「支出」與「發股」。情形與現金出糧一樣。
既然是兩個動作,公平反映,就沒所謂雙重打擊。再者,會計準則是冷血的,並非為炒股票的熱情投資者而服務。那些分析比率的變化,取決於公司的行政決策,並非是會計準則。
另一次爭議性的反對論據,是認股權費用化並不符合費用的定義。皆因會計中,費用是指資產流失或減值。明顯地,簽發認股權,公司並無因此而令資產減少。
當局如何拆解?他們想出了條絕橋,說簽發員工認股權時,購買員工服務即是購買資產,但這資產即買即用,所以無色無相,肉眼看不見。

會計準則理論應用
難以明白?當局試舉了一虛構例子。有兩間購買天然氣的工廠,一間用喉管輸送,另一間一罐一罐運過來。用喉管輸送的,是即買即用,所以看不見購買過來的資產,但另一間所賣的一罐罐天然氣,則清楚易見。
用這麼多篇幅講故事,無非是要將認股權費用化變得合情合理。大家可能覺得太過理論化或學術性。對,會計準則基本上就是這些學術理論的應用,要深究可以是非常沉悶。

準則變動無損資產
對投資者有甚麼意義?閣下毋須探究準則背後是甚麼論據,除非對此有特別興趣。我就沒有這個閒情逸致。但要明白,無論準則是如何變動,公司都不會因入帳的方法有變而令資產流失。換言之,即使所有報章評論說,某某行業會因會計準則轉變而令盈利波動云云,公司的賺錢能力還是不變。當全世界無知地因此拋售,可能正是投資者冷靜揀選平貨之時。
周星馳花三年時間拍《功夫》,過程可能相當辛苦,但至少較搞這些會計準則來得有趣味得多!
龔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