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歷史俯拾即是,只要打開心靈的眼睛;我的老友記蕭教授說,若她作導遊,在中上環一個半小時步行遊歷,你會領略到香港百年的歷史大事及變化。倫敦的每周娛樂報道《TimeOut》,每期都刊載步行遊覽不同的地區,有專人帶隊藉名勝古蹟介紹當地歷史。香港絕對有資格為本地人及外來訪客提供同類服務。了解香港特區,會加重你的歸屬感。
以前的歷史研究注重戰爭、王朝繼承等遠離平民生活的範疇,但是現代反而更注重生活的題材,告訴我們現時的生活方式是從甚麼情況演變出來。例如,你知不知道,在歐洲,自弗利賽人在公元400年發明了蠟燭,往後十四個世紀,這就是主要的照明方法?燭光不穩定,於是入黑之後閱讀和書寫的活動自然有限。而且蜂蠟製成的蠟燭昂貴,到了十八世紀才發明了油脂製的「蠟」燭,令普通人家也可以享受光明,雖然油脂燃點起來氣味不大好。(順帶一提,天主教堂祭壇用的蠟燭一例是蜂蠟製成,今時今日化學原料製成的洋燭成了主流,要買真正beeswax蠟燭,只得往供應教堂用品的商店去。)
到了1783年,終於有人發明了一種新設計的油燈,透過控制空氣流量而令火燄穩定,歐洲登時相對地大放光明,連帶識字水平也大為提高!此後歐洲人不住設法改良油燈的設計、謀求更佳的油燈燃料,直至十九世紀,煤氣燈出現,但難以適用於家居;真正的突破──電燈,要等到1877。電力大大改變了普通人的家居生活,歷史只有百多年。但電力只是其中一個小項目,要更全面了解,可看WitoldRybczynski所著《Home-AshortHistoryofan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