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北京如何挽救特區政府的施政 - 張華

解讀中國:北京如何挽救特區政府的施政 - 張華

在現代政治中,民意非常重要。可惜,行政機關如何掌握準確民意,從而體現在政策上,甚至帶領民意,卻非要合理的政治制度不可。過去七年,董建華政府事事與民意背道而馳,以為在行政主導下,他也同時可以主導民意,結果表現一無是處。出現這種局面,董建華當然責無旁貸,但北京當初設計香港政制時,擔心民主派坐大,因而處處打壓民主派和提防民意,令政制嚴重扭曲,土共得勢,才是危機的根源。對此,北京負有不可推卸責任,胡錦濤無論如何訓斥董建華,也無濟於事。

政制扭曲是危機根源
由於特區政府並非由普選產生,合法性先天不足。在此情況下,董建華只好向社會上各利益集團和土共靠攏,不惜向他們輸送利益,尋求支持。因此,特區政府為各行各業成立扶助基金,救這救那,大慷納稅人之慨(油價上升,政府減免柴油稅;南海休漁期,政府救助漁民;樓價急跌,政府停售居屋救市……),又向土共派官封爵,以此增加合法性,效果卻適得其反。錢付了,財赤增加了,但政府認受性始終不高。
胡錦濤在澳門訓斥董班子,明令他們「本着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努力改善民生,維護好香港社會的穩定」。但在現行政制下,即使特區政府真的掌握民意,也不會依從民意制訂政策,因為利益集團太強大了,他們不但能左右政府政策,還能影響官員仕途。一旦利益集團和民眾有利益衝突,例如「西九龍」應否單一招標、中環應否填海等,政府最後一定會偏袒利益團體。

宜放棄無效治港方略
如何理順這種矛盾呢?當然,上策是引入直選,讓港人直接選出行政長官和全部立法會議員,但北京一定不接受這種安排。稍作變通也可作緩兵之計,也就是北京改變自己的治港作風。董建華如此無視民意,與北京在香港的代言人的極左表現有密切關係。若中聯辦及其控制的土共,全是「以人為本」的開明之士,以及顧及香港長遠利益而非個人得失,董建華又怎會肆無忌憚無視民意,向利益集團輸送利益呢?
因此,要讓董班子自覺的「加強團結」、「查找不足」,就應先讓中聯辦及土共查找不足,北京就不應再偏袒土共,甚至應放棄這群既無國際視野、又與香港社會脫節的「左棍」,改與港人直選的民意代表為伍。只要北京有此胸襟雅量,董建華才有可能擺脫包圍他的那群不學無術之輩。北京願為香港前途着想而放棄那套行之無效的治港方略嗎?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