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夏(Jean-PhilippeBeja)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澳門慶祝澳門回歸五周年時,大力讚賞何厚鏵的出色表現,但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卻嚴厲批評,要求董建華「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加強施政能力、不斷提高管治水平」。
過去七年來,不只民主派人士在內的很多香港人,對行政長官的連串管治失誤大肆抨擊。董建華無疑不是經驗豐富的政治人物,面對香港回歸以來的種種問題,也未能展示出超卓的辦事能力。他的土地政策、他對富豪大亨事事逢迎、他與市民大眾未能溝通,使董建華成為眾矢之的,當中有些人本來更是他的支持者,例如在○三年七一大遊行之後退出行政會議的田北俊。
澳門面對的問題,與董建華面對的問題,不可同日而語。澳門是一個只得四十萬人口的小城市,自一九六七年以來,從未出現政治鬥爭。澳門的民主運動尚在萌芽階段,當地立法會內也沒有反對陣營。反之,香港是一個國際都會,是全球財經中心之一;澳門的問題遠遠未及香港般嚴重,將兩者相提並論,未免有失公允。
然而,胡錦濤作出「希望香港官員以香港整體利益及國家長遠利益出發」的批評,確實震撼。所謂「香港利益」,由誰決定?真是由董建華和他的管治班子決定的嗎?我們不禁要提醒胡錦濤,在○二年董建華剛開始連任時,是胡錦濤本人以及北京中共領導班子向董建華施壓,要他盡快通過二十三條。
我們不要弄錯,中共領導人並非批評董建華的政策,而是批評他未能堵塞香港市民悠悠眾口、未能成功游說香港人接受一個不受歡迎的決策。
若果胡錦濤真的以為,董建華做不來的事,換過另一個人接手便可解決,未免異想天開。他應該知道,不論如何包裝,香港市民心智成熟,當一己利益受到威脅時,不會置若罔聞;單憑領導人魅力,是無法說服香港人二十三條立法不會威脅自由。
○七及○八年普選的問題也是一樣。身為江澤民的繼任人,胡錦濤認為香港是經濟城市,不應涉足民主領域,否則只會威脅繁榮穩定。但別忘記,向全國人大下達指示,反對香港推行普選的,也是胡錦濤本人。決定何謂香港利益的人,又是胡錦濤,不是董建華。
中共領導層必須理解到,香港危機的根源,並不在於董建華的個人風格,也不是由於他缺乏魅力;歸根究柢,是由於北京對香港施行的政策,以及北京領導人收窄了「一國兩制」的概念。
香港人自九一年以來,已在各大小選舉中,貫徹表明追求民主的意願,不論行政長官多有個人魅力、多有政治技巧,也無法向香港人推銷專制獨裁。因此之故,還請胡錦濤對董建華稍發善心吧。
……………………………………………………
作者為法國全國科研中心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