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年即將過去。回顧這一年,國際政治有三大變化:一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繼續以「唯一的超級強國」主導國際局勢,而布殊的成功連任更顯示他的單邊主義與先發制人戰略獲得美國民意肯定;二是歐盟的擴大,在這一年吸納了十多新國家並制訂了歐洲憲法,意味着另一個超級強權的崛起,並很可能與美國分庭抗禮;三是中國的經濟實力上升,國際地位增強,而作為最有實力的共產黨專政國家,去年也完成了最高權力的轉移,胡錦濤接掌軍委主席之後,成為第四代領導核心,而台灣也由陳水扁成功連任,於是兩岸關係出現新變數。
在這三大變化當中,國際社會最關注的,是布殊的成功連任,對未來國際政局發生的影響。美國《時代》周刊選布殊為二○○四年風雲人物,是「因為他堅持動武的己見,因為他改變了政治規則以遷就自己的德州牛仔領導風格,因為他這次成功說服大部份選民值得再選他入主白宮」。
布殊的德州牛仔風格,在國際政治上的突出表現,一是「不跟我們站在一起,就是跟我們作對」的非黑即白、不容妥協的信念,另一是先發制人。這兩者都在西部牛仔電影中有很好的詮釋,牛仔電影常見的一是忠奸分明,另一是快拔快射,這是美國拓荒時代的文化傳統,也是美國大多數保守民眾的信念,布殊以之處理國際事務,自與凡事迂迴妥協、講求技巧的歐洲作風大相逕庭。布殊獲民意背書之後,他立即宣稱「未來四年我要好好善用我的政治資本」,國務卿鮑威爾接受訪問時說:「布殊的第二任期會更往他的原則、他的政策、他的信念邁進。」瑞典首相帕森預期:「布殊在第二任不會比在第一任時,更聽得進各種批評。」法國總統希拉克在歐盟會議上說,「歐洲要用比以往更強硬的團結和應變力,來面對這個世界超強。」
然而,這並不是意味布殊在全球所有議題上,都義無反顧地維護美國的價值觀,也不是意味着美國與歐洲會不斷擴大它們的分歧。事實上,美歐地方都已看到雙方分歧的代價,歐盟在軍事上更需依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為它安全的支柱,而美國也加緊在歐洲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以遏制俄國及繼續將西方的價值觀向東拓展。歐洲在金融、外交、談判等方面的實力,與美國的軍力相配合,將更能發揮作用。
美國面對亞洲的議題,也受制於力量不足,不能不對事情的先後緩急,有策略上的運用,不可能對所有不符合美國價值觀的議題,強硬待之。其中之一,就是與中國的妥協。美國一方面加強與日本的軍事結盟,積極部署針對中國的防禦系統,另方面在台灣問題上,就從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進而提出種種遏制台獨的政策主張。在對華政策的「接觸+遏制」雙管齊下的基調中,明顯地向「接觸」的方面傾斜。
無論如何,二○○五年還是布殊主義主導的世界。基於美國超強的實力地位,無論歐盟、俄國、日韓還是中國,都會力求適應布殊的單邊主義,謀求與美國改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