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文化機構做了一個有關中小學生消費的調查。調查反映他們已漸露追求物質的習慣,該團體建議家長和子女應多些溝通,糾正他們過度消費的心態。然而,社會鼓吹消費之勢正盛,過度消費的不只青少年。
環顧四周,鼓吹消費的訊息無處不在。需要外界認同和認定自我的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下,不自覺身陷物質追尋的漩渦。一個以十四個國家或地區青少年(七至十五歲)為對象的調查指出,香港青少年擁有手提電話或電腦的比率最高,有25%,比日本(20%)還高。另一調查指出,九成人認為港人「過度消費」,而少於一成人是因為消費品有用才購買。港人的消費模式,反映他們對消費責任的意識甚薄弱。
人們誤以為只要付足貨款便完成了消費者責任。然而,試想每件消費品的原料皆離不開天然資源,如石油造化妝品、膠袋、球鞋;木材造紙巾、即棄木筷;黃金造金飾、手提電話等。每當我們對消費品的需求愈大,開採天然資源的活動便愈大型、愈頻密,而開採又總是破壞環境和當地生態的。氣候變化和生態災難正日趨嚴峻,如果我們不停止對非生活必需品的過份需求,我們下一代,甚至我們自己都會遇上難以想像的艱難和惡劣的生存空間。
教育和同輩對青少年的影響極重要和深遠,所以除了家長外,學校亦肩負教導學生正確的、負責任的消費和生活方向的責任。
消費者力量 陳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