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殖民地 - 陶傑

懷念殖民地 - 陶傑

懷念英國殖民地的優越領導?誰不呢?
在殖民地時代,港督由外交部次官引薦,呈交外相批准。在英國人當中,如果真正是人才,誰都不太想當一個遠東殖民地的總督,因為遠東是化外之地、蠻夷之邦。西方是人類世界的核心,真正的精英如果有志從政,會從牛津到議會,一直走進唐寧街,這才是將來名字載入大英百科全書的一條正途。
因此,殖民地的港督,對於英國的精英,只是雞肋之職。誰會努力爭奪一根骨頭,為了骨頭,向英國首相打小報告,說這個對手與地產商勾結,那個「政敵」跟蘇共眼去眉來?
像港督這種職位,在外交部,誰有空,誰都能做,直到北方的那頭恐龍好似醒了過來,有怒吼和噴火的迹象,這才比較嚴肅地,找一個會騎馬、能使長矛的武士,騎上白馬去為帝國完成最後的使命。

這就是為甚麼當彭定康被委任為末代港督,他反而一臉委屈的理由。英國的傳媒都有點冷嘲熱諷:一個國會落選的保守黨主席,他的事業的下一站,竟然是那種地方?哈哈哈。當一個港大學生會主席,在畢業之後三年,出任觀塘一幢商業大廈的總看更,統領兩名清潔阿嬸、三名啹喀保安員,他會不被校友嘲笑一輩子嗎?
因此港督的薪金遠比英國首相高。殖民地的子民當然不會明白:「吓,首相係佢頂頭老細來個喎」,不錯,但這世界除了錢,還有一樣,叫做地位和尊嚴。港督的薪金比首相高,因為一旦去了遠東,西敏寺的權力殿堂,此生將此路不通,一顆受屈辱的心是需要補償的。
因此港督和英國高官在殖民地,必須與土人保持利益和感情的距離。不要忘記,不論多有錢的商人,只不過是一名土豪。階級、膚色、文化之差,決定了先天的優劣。這是殖民主義的理論基礎,因此,高官任滿,即刻乘郵輪回倫敦,船票由英女皇發給。
留下來,為地產商服務,還要爭論多久的「過冷河」?Comeon。正如萬一霍啟剛宣布他下月竟然迎娶一個菲傭,新娘芳名瑪麗安,大家猜,會有甚麼樣的社會效應?
殖民主義是一種可行的理論,就是因為這幾條理由。歷史的事實後來證明:一些地方,一些民族,讓他們自己作主人,他們真的是不會Handle的。貪婪、自私、短視、小家氣,他們如果沒有這等先天的結構盲點,兩百年前就根本不會任由所謂的列強來宰割。
探討下去,就比較玄了。曾蔭權很煩惱,不錯,但他是英國人,Supposed。但為甚麼他領受了爵士勳章,不也馬上乘郵輪回英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