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是閑人的境界

通識是閑人的境界

鄧文正

麼叫通人?
說「通人」,重點當然在那個通字;通識不也是一樣?不久前,陶傑用上ManofLetters來點出含義。你用「文人、雅士」,也無不可。套上咱們傳統稱謂,是通儒——博學鴻儒的儒,不必是儒家的儒。古人起名,真有意思︰要當鴻儒,必先博學。通識,是博學的第一步。
說通識,當然有「貫通知識,開悟心性」的意思。陶君還說,有人擔心通識教育會淪為「吹水」訓練。吹?怎個吹法?我們在前面提過,大學把知識分類,規定同學要嘗試「貫通」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領域,人人都要修滿一定比例的學分,都要紮紮實實的學,都要涉獵過不同範疇的學問,才可畢業,才有資格說自己受過「高等教育」而無愧於心。這樣的教育,是瞎吹?

退一步說,就是「吹」吧,如果你吹得「有學識、有洞見、有經驗」(陶傑語),那又何妨?他還打了一個比喻解說通識。假如你是個大學生,當上交換生出遊外國,在人家的咖啡室酒吧跟當地同學聊天(吹)。打開話匣子,從世事談到宗教、環境,從人類學談到爵士樂,從希臘悲劇談到都市文化,從明清小說談到佛洛依德。不必談中國菜和成龍,不必談香港的海洋公園和山頂纜車,能夠與友人縱論上下古今,聊個三小時而不讓人「悶出鳥來」的話,你算是個通識及格的學生。
沒有接觸過三大領域,你能及格?
這個說法,好沒正經的,你也許說。
好。就來個正經的。「通識是詩卷裏的客子光陰,是雨聲中的杏花消息。」那是董橋引他老朋友的話。他自己怎樣看?「通識是閑人的境界」。正因為是閑人的境界,所以「通識畢竟離不開讀讀閑書聊聊天,聽聽音樂看看畫。」

要恢復四年制的大學嗎?總要「沾點嶺南校長陳坤耀鼓吹的博雅涵養和老先生夢裏的杏花消息。」當然是通儒的境界了。
董君看的,和李歐梵頗相像︰他們都從ManofLetters的角度看,都強調人文素養。我的設想和李教授的不完全一樣,正因大學生還沒能夠進到那樣的境界,還得吸收各類知識,還不能作「閑人」。
李歐梵的《上海摩登》面世,董橋說那是本「閑書」。如果你明白,那不是一本嚴謹的學術作品,也不是小說,卻有歷史、有人情、有世故、有文學。說「閑」,那是「不太容易承受的閑」了。胸無點墨、又無本領,你「閑」不起。
沒有融通廣識,怎樣做個「閑人」?
(談通識教育 十二之六)
……………………………………………………
作者為禧文學舍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