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命陪君子 - 吳靄儀

捨命陪君子 - 吳靄儀

電視新聞勸市民小心注意市面上各種「解酒丸」的功效可能有誇大成份,順便介紹其他傳統的解酒方法(我最記得的是《水滸傳》宋江喝的「醒酒二陳湯」)。為甚麼解酒配方這麼重要呢?只為很多人被迫飲酒,臨近聖誕,恐怕狂歡夜多喝了幾杯,以為只須服解酒丸便可消除後果,原來酒精仍留在體內,導致酒後駕駛甚至危險駕駛的情況嚴重。

我的朋友之中不乏好酒之人,我自己偶爾也淺嘗,但是跟沒有興趣喝酒而不得不喝是兩個世界。為甚麼會被迫喝呢?大部份是做生意的人及場所,習慣如此,豪飲當是增加熱鬧氣氛,增進友誼,有酒量才有地位,捨命陪君子,不愛喝也酒到乾杯才算給面子。但酒能傷身,不少人對紅白餐酒敏感,不少人至少輕微中酒毒,為甚麼還要迫人喝呢?
七十年代中,我在銀行界做事,發現能捱得住長期飲過量的烈酒是居部門要職的先決條件,特別是企業或機構融資部門,要應付日本客人、韓國客人就要不但豪飲而且牛飲。我記得有一位女同事能千杯不醉,面不改容,令男士們肅然起敬,她做部門主腦,無人敢有疑問。但我不以為然;做事要拼命到這個地步,簡直是野蠻。
不過,那是個商業午餐例牌馬丁尼混合酒過三巡的時代。我堅信那是個落後時代,被迫飲酒有如被迫吸入二手煙,只不過更一手。這種做生意的作風應淘汰,酒量等於大丈夫氣概這種落後念頭應淘汰。「舉杯邀明月」何其風雅,「綠蟻新焙酒」何其投契;袋裏放着解酒丸去為生意而吞酒精,太悲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