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項調查顯示,四成高中生認為在校角色是消費者,應有評核或選擇老師的自由。逾七成受訪高中生則在消費時因與家人意見分歧,故常發生衝突。負責調查的社工對調查結果表示可悲,呼籲青少年要尊師重道,切勿抱着「出糧畀教師」的心態學習。
《性情文化》雜誌委託社工訪問了逾二千名高中學生,以了解他們的消費意欲。結果顯示,四成人指因為有交學費,故認為自己在校角色應是消費者,而非學生;他們更認為在校是「接受服務」,故有權選擇學甚麼科目;與誰一起學習,甚至可揀選教師教學。
負責調查的社工陳可勇昨在記者會表示,青少年將消費意欲帶入校園,自以為在校也是消費者,是一件「可悲」事情。若此情況繼續惡化,他估計教師壓力必會增加,學生也會因「無王管」而影響學習。
教協會長張文光表示,師生關係並非學生所指顧客與服務員關係,而是知識的傳授。他估計學生是受本港商業社會影響才視自己是消費者,故教師毋須介懷。
此外,九成四受訪者表示零用錢來自父母,但同時逾七成人因消費時「用錢太多」,又或購買的東西不合父母心意而與家人發生衝突,反映青少年忽視父母的意見。調查又發現,男生較「捨得」花錢於電腦遊戲或上網等活動,女生則着重自己的儀容及外表,故花費在化妝品及飾物等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