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管治危機爆發

新一輪管治危機爆發

黃偉豪

今年立法會選舉後,政府曾以為自己可以放下心頭大石,因為泛民主派不能過半數,不足以左右大局。
相反,親政府的政黨和工商派的政黨的直選議席卻有增加,再加上立場上可以和政府有商有量的泛聯盟,政府甚至曾經一度幻想有主導立法會的可能。只是有一些「不守規則」的議員如鄭經翰和長毛入局,但他們頂多帶來一些麻煩,不足為患。
突然,一直困擾特區政府的管治危機看似經已過去,甚至連七一效應是否仍存在也被質疑。
當政府仍為此興奮時,在選舉後不過約三個月內,一連串的施政挫敗已不斷湧現。先有公務員的減薪被法院裁定違反了《基本法》,再有因發展商欲拆毀紅灣半島重建,引起社會及環保組織的極大不滿,最後要由發展商主動收回計劃,來替政府解圍。

最新的則有領匯上市一波三折,最終難產,而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西九龍發展計劃,將是一個更大的計時炸彈,極可能觸發更大型的不滿及對日趨嚴重的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憤怒。
特區政府在施政上,很明顯已變得舉步維艱,不得不承認新一輪的管治危機經已爆發。特區政府,以至中央,都多次錯估政治形勢,未能對症下藥,只因他們經常犯了兩個嚴重的錯誤。
首先是誤以為只要不讓香港進一步民主,在建制上和憲政上的政治權力守得住,不落入民主派人士手中,管治危機就不會惡化。其次,他們甚至誤信只要能改善經濟,管治危機就會迎刃而解。

可惜,特區和中央均忽略了,香港管治危機的源頭,從來就不在於特首沒有足夠的憲政上的政治權力。根據《基本法》,特首一向擁有至高無尚的政治權力,而在中央一早透過《基本法》設定的鳥籠內,泛民主派在建制內亦一向插翼難飛。所以,問題的關鍵,一直都在建制外,特首一直缺乏應有的社會支持和合法性,更重要的是,目前香港封閉和保守的政治制度,根本不足以反映社會上真正的權力分配,及多元化的社會價值。
在建制不能代表大部份人的利益時,政府只會處於一個進退維谷的局面,只有兩個均不可取的情況會發生:一是實行無為而治,盡量避免政府和它不能代表的社會利益發生衝突,這亦解釋了為何董建華愈是少露面,他的民望反而愈高。

第二個情況是,萬一政府一廂情願,不自量力地推行大型政策,所換來的便是不被建制所代表的社會利益的大型抗爭。雖然在立法會內不夠票,但市民透過法院訴訟,大型遊行,一樣有能力癱瘓特區施政。
以為透過經濟復甦就能解決管治危機,亦是因不了解香港的實況,而產生的美麗誤會,香港的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一向不是純粹的經濟動物,他們對香港的民主、公平、人權和自由,擁有相當的抱負和執着。對低下階層來說,經濟的復甦並未惠及他們,反而帶來更多的貧富懸殊。因此,中央和特區用以對付管治危機的手段,只會變相為他們製造更大的危機。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民主發展網絡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