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通識 通通不識

通識通識 通通不識

鄧文正

跟人家的LiberalEducation相比,我們的「通識教育」所追求的,不可以道里計。上文該說得明白了。
那嶺南呢?你會問。負責通識的,是歐陽楨;他是真懂何謂LiberalEducation的。但嶺南成為大學編制,時日甚短,搬到屯門時,人少、地小、經費絀,並不真能發揮創校時的「小型LiberalArtsCollege」的願望。陳坤耀校長為此所發的不平鳴,屢見報端。有一天她能脫穎而出,大展拳腳,那才是香港學生的福氣。
話說回頭。為甚麼我們的學府是這個樣子的?
多年前,英國人在新加坡創立了星大,在香港創立了港大,目的近似︰培養本地公務員。英國、澳洲等地派駐香港的官員不多,又不諳華語,當然需要一批懂英文,又能「協」理地區事務的人了。一九六三年以前,我們只有一所大學;學生按編制念書,別無選擇。而港大,是沒有通識教育的。

中文大學成立,原意是一所「聯邦制」的大學,成員學院各自維持本來特色。基於現實理由,大學部早已凌駕在書院上,從經費到修科到……。又因為創校初期,無規可循,只有港大經驗,結果怎樣?主修副修,佔學生總分十之八九,所謂「通識」,怎能不是聊備一格?多年以後,主修科學分要求是減少了,能讓同學發展通識的空間,還是小得可憐。「通識通識,通通不識」,本來就是多年前中大學生會叫出的自嘲口號!
至於理大,前身是香港工專,城大,本來叫城市理工;一起「升格」後,都躋身大學行列了。是不是改了衣裝,加蓋校舍,多收學生,增聘人手,通識就從天而降了?同學就人文、社會、自然都兼顧了?

都說要終身「學習」、要自我「增值」,更有說那可以補大學通識教育的不足。好說好說。我常用的比喻︰我有一柄會計的劍,用久了,劍鋒稍鈍,那就「進修」吧,使自己會計能力提升吧。再不然,多學點電腦或統計甚麼的,就當作多一把輔助的匕首吧。這種在專長上上攀,也叫終身學習?我們得自知不足,自知淺陋,明白到要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要開拓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否則所謂學習,只是專識提升而已。何關通識?我們在淬一柄劍還是在打造不同的劍?
胡恩威曾說︰「終身學習最重要的是尊重知識的社會文化」,一語中的。問題是,這是個反智的社會,有多少人真的追求通識?做個通人?
(談通識教育 十二之五)
……………………………………………………
作者為禧文學舍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