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胡錦濤對董伯及一眾司局官員公開提出的三點希望,觸發香港政壇震撼,並有不同解讀。
董伯、眾官員、保皇議員、親中媒體,認為胡總並無教訓、斥責董班子之意,而是關心、勉勵董伯及董班子,提出的三點希望是語重心長,充滿期許;民主派議員、獨立的評論員、非親中媒體尤其是外國傳媒,則認為胡總在董班子及澳門特首面前,及在容許傳媒採訪和錄影的情況下,提出「查找不足」及「提高施政能力和管治水平」的意見,就明顯有批評的意思,因為過去北京從來沒有公開承認過香港的管治有問題及有不足之處。當着何特首的面,再比對胡總訪澳時對何的多次高度讚揚,胡總的貶港揚澳的意向至為明顯。
也許北京感到香港政壇及輿論對胡總講話的反應太大,也太着重作「批董」的解讀了,於是新華社報道有關講話時,刪去了「總結經驗,查找不足」這一句。左報輿論也紛紛為胡講話「降溫」。
究竟胡的講話,是要教訓董還是勉勵董呢?
如果胡的意思是對董好意規勸的話,那麼他在與董單獨會面時,縱使再嚴厲的話也可以提出來。但胡的「三點希望」不是在與董單獨會晤時提的,而是在與香港全體問責官員(除梁愛詩、孫明揚之外)會見時提出來的,是在澳門特首參與會見、香港傳媒可以採訪及錄影的情形下提出來的,那麼他這番話我不是只講給董聽,甚至主要不是講給董聽,而是講給參與會見的所有人、特別是通過傳媒講給香港廣大公眾聽了。既然講給香港公眾聽,他就不能不面對香港輿論及公眾在過去一段時間對一連串事件的反應與討論,他不能無視公務員減薪、紅灣、西九、領匯等等爭議,不能對特區政府在這一連串事件中的失誤毫無感覺也毫無反應。倘若胡總認為在一連串事件中,香港政府沒有「不足」之處,倘若他對董伯仍然像對鏵哥一樣地稱讚有加,那麼胡總予人的印象就是好壞不分,他也就等於跟自己過不去了。
因此,中央對香港特區政府有所不滿,是正常的,尤其在何厚鏵面前、在有所比較之下,提出一些對香港執政水平有保留的看法,也是正常的。實際上,胡總的提法,與香港輿論對董伯施政水平的評價比較,已經是太溫和了。若連這樣溫和的「希望」都不提出來,仍然只是滿口支持,那就太不像話。然而,若因為胡總的「批評」,而認為中央對董伯已無法容忍,又或者是很快就要把他撤換,則恐怕對胡總的「英明果斷」有過高的估計了。
照目前的形勢判斷,中央對董班子的施政有所不滿固是事實,但仍期待董班子「查找不足」。不足之處何在呢?也許何特首的懂得抓重點、每一件事都能掌握先機的做法,可供香港借鑑,這就是讓何厚鏵參與胡總與香港董班子會見的原因。
不過,持平來說,拿澳門與香港比,恐怕也不太公平。澳門地小人少,沒有獨立、客觀的媒體對政府監督,也較不受國際社會關注。更主要的,是因為澳的社會還沒有形成一個公眾議政的空間,民主也不是市民的主要訴求。中央出手,幫忙搞好治安與經濟,中央固優為之,市民也樂觀之。香港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