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宗未必無道理

陳啟宗未必無道理

張仁良

熱鬧一時的領匯事件,最終以不能如期上市而暫告一段落。不可否認上市文件中存有漏洞,而某些政客剛好利用了這些漏洞,將其變成一個大鬧劇。雖然有人認為這次事件凸顯香港的法治精神,然而這次「試法」的代價實在太大。
首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已經受到影響。超過五十萬散戶投資者以及機構投資者的期望回報付諸流水,孖展客戶更是白白損失了借貸利息。從來,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建立在市場的信用上,此次事件將無可爭議地增加投資者在本港投資的風險因素,特別是在私有化計劃上。可以預見,下次政府將公共資產私有化時,為了補償可能存在的訴訟風險,無論是投資銀行,或是投資者都會要求更高的回報,從而增加融資成本。
其次,今次事件一定程度上阻礙私有化的進程。筆者認為跟隨國際潮流,私有化進程應該繼續。不可否認,私有化將會觸及些許既得利益者的神經,然而,將一些公共部門管理的資產私有化後產生的成本效益,更不容小覷。

香港作為著名的購物天堂,大型購物商場櫛比鱗次,有些人流如潮,有些則門可羅雀。相信私有化之後,隨着商場管理和配套設施的改善,商場的人流可望增加,為商戶帶來更多生意。從這個層面上說,私有化對商戶也不是沒有益處。此外,將某些公共部門私有化,能使這些部門有更多的融資途徑,從而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對滅赤也有正面意義。
筆者認為私有化就其本身而言,並不是那麼可怕。不少共產主義國家,如中國大陸,都在進行資產私有化。但是私有化過程必須在一個開放、公正、透明的環境下進行。港府曾經將地鐵私有化,但是我們至今也沒有看到地鐵公司因此提高票價,由此可見,私有化不見得一定會損害公眾利益。

領匯上市失敗後,房委會損失一億多元的上市前期費用;保薦人損失高達數億元的保薦費;廣大股民損失孖展利息。業內人士估計,若領匯能正常上市,首日升幅將接近三成,因此已中籤投資者所損失的潛在利潤也非常可觀。加上香港金融中心的聲譽受損,政府威信受挫、政客形象蒙污等,整體而言,可謂面面皆輸。更令人擔心的是,筆者預見社會正逐漸出現分化。領匯事件後,已經有人開始談論讓房委會申請破產,然後把公屋分派給居民,讓他們自己負擔維護和管理費用。希望這樣做能堵住房委會的黑洞,從而幫助減少財赤。如果這種分化情況愈來愈嚴重,實非香港之福。

為甚麼我們的政客不乘勝追擊、利用這次機會為投資者爭取更好的解決辦法呢?例如可以與房委會談判,要求利用上市所得資金,加快其他公屋計劃建設,縮短公屋分配輪候期,或是改善現時公屋居民的生活環境。
筆者十分厭倦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政治手段,因為蒙受損失的是香港整體社會。可不可以停止將一切政治化?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曾說過香港已經變成世界上最共產主義的地方。筆者當初不以為然,現在則認為他的話也不無道理……
……………………………………………………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