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近期新上市的內地民企福記食品服務控股(1175)招股書,主營從事送餐服務、中菜館及方便食品,很自然地,以為老闆應是一位廚師或老饕,但原來這位民企大股東不僅只有35歲,還是讀稅務出身,從國家稅局跑出來創業的小夥子。
當年是不是因喜歡吃,又找不到好吃的地方,所以決定自己開中菜館呢?記者希望從中找出點頭緒來。
帶點學者味道的福記董事長魏東搖搖頭說:「那時候(1990年)被分配到南通市稅務局,接觸企業(尤其失敗的)的機會較多,自己個性又喜做研究,於是開始探求企業怎能成功,何故致敗。發覺餐飲業毛利率竟然達80%,淨利潤率亦有30%,當時此行業多是夫妻檔,餅很大,但水平太低,有沒有經驗對初入行者來說不太重要,自問對做公務員興趣不大,覺得是個機會試行創業,於是向親友籌錢,98年承包了一家面積3000方米的餐廳,開始了『福記』的字號。」
魏東在南通取得經驗後,00年到蘇州新區正式開第一間中菜館「福記好世界」,01年到浦東開上海分店,發現晚上雖然客滿,午膳時段卻得三成客,於是想到做快餐外賣往寫字樓,以盡用餐廳資源,個多月後,開始有些小工廠找他們送餐,但每家廠幾百人,只靠一間菜館做實難應付,便向外資Eurest偷師,02年8月開始工業送餐。03年3月爆發「沙士」,更成了魏東轉危為機的重要發展時刻。
「我們用的是全熱連,即由中餐館將半加工用料加工,至最後送到客戶手上的食物,全程都保持在70度,到目前為止,內地只有福記、法國的索迪斯(Sodexho)及美國的康巴斯(Compass)3家公司做得到,其他快餐集團仍沿用常溫系統,食品衞生較難控制。我們創業至今,從未發生過中毒事故,「沙士」儘管令中菜館生意受影響,但送餐業務的市場需求卻驟增,因客戶都重視了食品安全,加上後勤社會化漸成內地中外資企業、工廠、政府機構趨勢。」他說:「有統計指中國的送餐市場十分龐大,年營業額達到7000億元,為福記的送餐業創造了龐大商機。」
現時福記於上海及蘇州每日向逾50家中大型企業提供送餐服務,並開始發展專門迎合上班族的「家廚」半製成食品包。
對於今後目標,先行者魏東稱:「會將它做精做深,望能達壟斷地位。」
怕不怕有人跟風與之對撼?「雖說入行易,但要做到我們這水平,還要時間摸索積累經驗,至於要多少時間,這就要看悟性。」
「我們有一個十多人的菜單小組,不但有負責收風的人員四出試食,還會按不同食物的特性,制訂菜單及烹調原則,福記的菜譜庫已達千多二千個菜式,大廚憑感覺,工業送餐就講究標準化生產,既要節省成本亦要符合東方人口味,單是一個湯底的肉類排酸及骨頭配備就很講究,多做特色產品如鮮魚翅,客戶不知道你的成本,收費就較有彈性,賣得也特別好。」
記者:龍婉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