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股東賺錢天公地道

為股東賺錢天公地道

拉德利.巴爾科(RadleyBalko)

自從發生安然醜聞之後,美國專業界和政界人士整天將「企業管治」、「企業公民」和「社會責任」掛在口邊。很可惜,聽聞香港也逐漸有這種趨勢。在現今社會,爭取消費權益的團體和政客,經常促請企業不要只顧賺錢,應該盡社會責任。這種論調意味着若不規管自由市場,將形成種種冷酷無情的結果──企業若只有謀求利潤的動機、不考慮社會公義的話,不能形成有文化的社會。
這可說是荒天下之大謬。二十世紀中葉美國作家佩特森(IsabelPaterson)的著作《TheGodoftheMachine》有一段精采的論述:「世界上的壞事多數是好人幹的,而不是出於意外、失誤或疏忽……無數思想家、發明家和管理人,對人類的健康和福祉作出貢獻──因為那並非他們的本意」。
九○年代,商家富爾斯坦(AaronFeuerstein)忽然成為美國傳媒的寵兒。他擁有一家以麻省為基地的紡織公司MaldenMills。一九九五年,該公司轄下三間工廠在火災中焚毀。富爾斯坦隨即宣布,在工廠重建期間,雖然工人不能夠生產,他仍會私人掏腰包繼續發薪給工人。傳媒立時吹捧他為商界英雄。結果全美國多家大學均邀請他到學校演講,又向他頒發榮譽學位。「六十分鐘時事雜誌」更製作了一輯歌功頌德的節目。

相比之下,通用電氣前總裁韋爾奇(JackWelch)的遭遇可說截然不同。他主理公司期間,外間很多人認為他是典型的冷酷無情、盈利至上的管理人。為了提高公司效率,轉移業務目標,韋爾奇裁減了數以千計的人手。華爾街欣賞他,報章的社評寫手和壓力團體卻討厭他。更糟糕的是,幾年前他離任前面對離婚訴訟,文件顯示,他可以享用多項豪華待遇,費用全部由通用電氣股東支付。
有趣的地方正在於,富爾斯坦承諾繼續發薪給工人,最終使他們失去工作,也賠上了公司。他耗盡積蓄,公司被迫宣布破產。
另一方面,韋爾奇在通用電氣推動一連串改革,一手將暮氣沉沉的家用電器企業,轉化為國際大財團,在多個工業界別領導群倫。他每刪減一個職位,最終增加十多個新職位。雖然輿論都稱讚富爾斯坦,譏諷韋爾奇,但正是這種「冷酷無情」的資本主義管理,造福大多數國民。
故事還有更令人莞爾的發展。富爾斯坦紡織公司宣布破產後,命懸一線,眼看即將倒閉。但在最後一刻,有幾位企業投資者出手相救。誰是主要借貸人呢?正是通用電氣──沒有韋爾奇的領導,很可能不復存在的公司。

企業的唯一責任是向股東負責。企業無疑必須守法,但違反法例而受處分、招致負面報道和須作出補償,都是不符合股東利益的行為。毫無疑問,大企業有能力回饋社會,資助本土藝術、教育和慈善活動。但慈善活動其實也是所謂「為謀利不顧一切」的一部份。獲各界稱譽為「良好企業公民」的公司,顯然更容易贏得公眾的好感,繼而選擇光顧。
今天的反商界人士要企業在盈利、創意和投資之上,遵守一項含糊的「利他」原則,視野何其狹窄。歷史證明,資本主義最能夠創造財富,因為此制度信任國民的集體智慧:每一天,千百萬人自願進行千百萬次的互惠交易,這是經濟體系有效分配資源的最佳方法。若我們能夠自由追求個人目標,也必然會創造出對社會整體最有利的創富環境和秩序。
有人認為,不受規管的資本主義是非道德甚至不道德的。我們必須揚棄這種觀念。正如上述的例子顯示,假如我們將企業的良心行為,理解為對大多數人最有利的行為,則「為謀利不顧一切」並非不道德,這才是遠比「利他主義」更顧及公眾利益的行為。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政策分析員,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