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正
哈佛的通識訓練,有自己的規格。它把學識分類,像文藝、歷史、倫理、社會、科學、外國文化、甚至數字統計等,然後規定除主修科以外,主科生在四年內,必須在每類中選一兩門,科科及格才可畢業。從類別看,它側重人文,而訓練方針,是重思考不重事實強記。
也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讓我在下面嘗試摹仿一些美國私立大學的設計,看看一所四年制大學能夠怎樣安排,來訓練一個有通識素養的大學生。
首先,把知識範圍劃分三大類︰人文、社會、自然。(當然,知識浩如煙海,近代學科分工又細,真要劃分,可以成百上千的。為了制度上可行,兼具擴闊視界,這個分法倒不錯。)人文的除了一般文科以外,通常作專業訓練的神學院、音樂學院、藝術學院等全屬人文範圍。自然科學除了理學院各科,還併上了工科、農科、醫學,很多學校把統計、精算等科全放進去。
至於社會科學,本來沒有這個稱謂。十八世紀的學校並沒有經濟學、人類學等,都統稱「道德哲學」。亞當.史密斯(AdamSmith)就是格拉斯哥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那時的政治學,其實是哲學、歷史、法學、神學的混合體。今天的社會科學範圍,就各「社會科」之上,又補上法學院、傳播學院、教育學院等,小部份還把商科歸進去。
這樣,任何一個本修科生,都可以納在一個範圍裏。
學分分配。一般來說,學生在四年內,修滿一百二十學分,達到大學的全部要求,可以畢業。那平均是一學期十五學分。(當然有用學科制的,也有學季制而不是學期制的。)你要多學,多修學分,那悉隨尊便,量力而為就是了。但規定主修科只需有三十學分(學系的基本要求),「輔修科」也是三十學分(所謂「輔修」,是指與主修有關又有助的其他科目。例如,你是生物系的,那你得懂一點化學、物理,又要學點數學等,是嗎?那些,都叫「輔修」。)
那餘下的六十學分呢?三十分你得到人文範圍去,三十分你要念社會科學。還有,人民和社會,每一類的三十分學分中,十五學分是大學規定的必修科,另十五學分同學可以自選。至於必修何科,大學可自行設計;十五也不是絕對,可以增減的。假如認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人,對世界當有起碼的認識,那大學可以把世界通史放進必修科中。餘此類推。基本的構想是甚麼,十分清楚。大學不是職業訓練營,通識教育不是兒戲,因為它牽涉到人的素養,牽涉到社會要有怎樣的公民,牽涉到大學生怎樣才能「免於無知」。
如果這叫通識教育,我們的當叫甚麼?
(談通識教育 十二之三)
……………………………………………………
作者為禧文學舍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