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肅文人遏社會騷亂

整肅文人遏社會騷亂

內地文化界名人劉曉波、余杰,上周一度被公安帶走審訊,事件震撼內地文化界、傳媒及國際輿論,令外界不僅改變對「胡溫新政」的期望,更擔心當局整肅公共知識分子的行動會擴大,殃及整個文壇。

防公共知識分子成怒民領頭羊
公共知識分子問題在內地倍受關注,始於今年九月廣東的《南方人物周刊》評出「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五十人」。評選的主要標準,包括「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簡單說,就是不當御用文人,上榜的則有被當局視為異見人士的《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王若水、社科院前研究員劉軍寧、詩人北島、自由主義經濟學者茅于軾等。
至十一月十五日,上海《解放日報》發表署名「吉方平」的評論《透過表象看實質──析「公共知識分子」論》,指摘「提出『公共知識分子』概念,其實質是離間知識分子與黨的關係、和人民大眾的關係」。十天後,中共中央喉舌《人民日報》轉載了「吉方平」的評論,發出了當局將整肅公共知識分子的危險信號。
北京官方對公共知識分子大加撻伐,一方面是迄今無法包容具有獨立見解、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另一方面是民眾騷亂頻生,當局擔心公共知識分子捲入這類事件,成為「群羊之首」。
因此,當局重蹈毛澤東時期鎮壓知識分子的覆轍,製造輿論,強調知識分子是「黨領導下的一個群體」,進而搜查、拘捕在海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劉曉波、余杰等人,希望在文化界、知識界、傳媒形成「寒蟬效應」。
本報記者